[发明专利]具有活性酶、海藻全价营养的液态肥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9037.X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67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潭;李健;常忠岳;崔玉龙;周颖敏;王建明;王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11/00 | 分类号: | C05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富天文博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2 | 代理人: | 刘寿椿 |
地址: | 264319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活性 海藻 全价 营养 液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具有活性酶、海藻全价营养的液态肥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利用复合酶在第一温度下酶解海藻,制得海藻酶解液,所述复合酶由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组成;(2)在第二温度下对所述海藻酶解液进行过滤,制得海藻清液;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温度,且所述复合酶在第二温度下无法进行酶促反应;(3)对所述海藻清液进行浓缩,制得浓缩清液;和(4)向所述浓缩清液中添加酸性蛋白酶,再调节所述浓缩清液的pH至6.5~7.0,制得所述液态肥。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无需高温灭活处理即可达到长久保鲜存储的目的,活性酶和海藻中的营养成分也不会被破坏,从而保证制得的液态肥中具有海藻的全价营养以及活性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具有活性酶、海藻全价营养的液态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海藻是一种来源丰富的海洋生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原料、植物性药材。将海藻应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已有几百年历史。海藻肥是一类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新型肥料,它含有丰富的非含N有机物和一定数量的氨基酸、蛋白质和微量营养元素外,还含有海洋生物特有的海藻多糖、藻朊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陆生植物稀有的锌、溴、碘等矿物元素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B1、B2、B12、D、E、K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作物的抗旱、耐寒、抗病性等作用。因此,利用海藻生产有机肥料成为当今新型肥料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
海藻肥的功效并不是一种或几种海藻营养的作用,而是多种有机、无机营养成分及内含的天然植物生长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生产的海藻肥大多是添加微量海藻酸盐勾兑的水溶肥,或添加少量海藻渣掺混成的固体海藻肥,肥料的功效较低。
利用微生物酶解技术生产海藻肥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工艺,能保留海藻全部的营养成分。但对酶解液中能够对作物起到促生作用的海藻活性营养、植物因子、生物酶造成损害。原因在于:在将海藻酶解后,仍可能有部分酶存留于海藻酶解液中,为了杀灭存留的活性酶,阻止其因继续发生酶反应而缩短产品的保鲜储存期限,目前的微生物酶解技术还需在酶解后进行灭活处理,一般是通过高温处理达到灭活的目的。虽然灭活处理能够起到保鲜储存目的,但因为在高温处理中,必然损伤海藻活性成分,而且杀灭了能够促进作物生长的活性酶,降低肥效。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海藻肥生产工艺没有规避损伤海藻活性营养物质、植物因子问题,并且没有保留能够对作物起到促生作用的酶,从而使得海藻肥的肥效低。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活性酶、海藻全价营养的液态肥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复合酶在第一温度下酶解海藻,制得海藻酶解液;其中,所述复合酶由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组成;
(2)在第二温度下对所述海藻酶解液进行过滤,制得海藻清液;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温度,且所述复合酶在第二温度下无法进行酶促反应;
(3)对所述海藻清液进行浓缩,制得浓缩清液;和
(4)向所述浓缩清液中添加酸性蛋白酶,再调节所述浓缩清液的pH至6.5~7.0,制得所述液态肥。
优选地,所述酸性蛋白酶的酶活为100,000~200,000U·g-1,且添加的所述酸性蛋白酶的质量为所述浓缩清液的质量的1~3%。
优选地,所述纤维素酶、所述果胶酶、所述蛋白酶和所述淀粉酶的酶活比为6:1.5:1:0.8。纤维素酶的酶活最高,作为主酶,果胶酶、蛋白酶和淀粉酶作为辅酶。使用这一复合酶酶解海藻,以复合酶的催化作用降解海藻,破坏细胞壁,使其释放内容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90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