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防断骨科钢板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02093.4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0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梁兴斌;李荣;曾强彬;陈建琼;梁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兴斌 |
主分类号: | A61B17/80 | 分类号: | A61B17/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6300 福建省龙***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骨科 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是一种智能防断骨科钢板。
背景技术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症状,病人常为一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现代医学在治疗骨折病人时经常要用到骨科钢板,利用骨科钢板将病人的断骨固定。由于恢复时间长,骨骼愈合期间病人不可能不运动,同时为了避免肌肉萎缩,适量的运动对于病人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但是病人的活动会造成钢板负担过重或者由于频繁的运动造成钢板疲劳性断裂,虽然医生都会嘱咐病人不要从事剧烈运动和过于频繁的活动,但由于没有定量的指标和检测装置,病人很难掌握合适的运动量。当运动量超过钢板的承受能力时,钢板就会断裂,给病人造成额外的伤害,这就为骨折病人带来了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防断骨科钢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防断骨科钢板,包括本体、触发开关、触发杆、驱动单元、振动器和电动注射泵,所述触发开关安装在本体上,触发杆通过触动杆与触发开关相连,触发开关与驱动单元电连接并且振动器和电动注射泵均连接在驱动单元的输出端,电动注射泵的输入端与刺激液储存囊相连,电动注射泵的输出端与注射管的一端相连,注射管的另一端与人体相连,两根触发杆之间设置有多个双螺纹孔,本体的侧面设置有弧形槽并且弧形槽沿本体的边缘等距设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本体上设置有顺着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触发杆嵌套在凹槽中,触发开关位于触发杆与凹槽的内壁之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触发杆通过固定杆固定在本体上,双螺纹孔的数量为3-6个。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本体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齿形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弧形槽的深度为1mm,齿形槽底部靠近本体的位置设置有孔槽,孔槽的孔径为0.5-2mm。
所述智能防断骨科钢板的工作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医生将该产品与骨折处相连并且采用固定螺栓固定在骨折处;
步骤二,骨折患者在进行运动时,触发杆帮助本体分散受力,当本体受力过大使得本体过度弯曲时,触发杆触动触发开关,触发开关发送信号给驱动单元,驱动单元驱动振动器和电动注射泵动作,电动注射泵吸收刺激液储存囊中的刺激液并且注射到人体内,人体受到刺激,提醒病人,病人会注意运动的幅度并且检查钢板的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产品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并且使用方便,触发杆的设置有利于分散钢板受力,提高整体折弯耐压能力;在本体弯曲过度的时候触发开关带动驱动单元、振动器和电动注射泵从而给人体注入刺激液,人体受到刺激从而停止大幅度运动,避免钢板因受力过大而断裂,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该产品采用弧形槽,便于骨头恢复时骨膜的爬行生长和捆绑固定,双螺纹孔和齿形槽均使得本体更容易固定,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防断骨科钢板的主视图。
图2为智能防断骨科钢板的侧视图。
其中:1-本体,2-齿形槽,3-触发开关,4-触发杆,5-驱动单元,6-振动器,7-电动注射泵,8-触动杆,9-双螺纹孔,10-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智能防断骨科钢板,包括本体1、触发开关3、触发杆4、驱动单元5、振动器6和电动注射泵7,所述触发开关3安装在本体1上,触发杆4通过触动杆8与触发开关3相连,触发开关3与驱动单元5电连接并且振动器6和电动注射泵7均连接在驱动单元5的输出端,电动注射泵7的输入端与刺激液储存囊相连,电动注射泵7的输出端与注射管的一端相连,注射管的另一端与人体相连,两根触发杆4之间设置有多个双螺纹孔9,本体1的侧面设置有弧形槽10并且弧形槽10沿本体1的边缘等距设置。本体1上设置有顺着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触发杆4嵌套在凹槽中,触发开关3位于触发杆4与凹槽的内壁之间。触发杆4通过固定杆固定在本体1上,双螺纹孔9的数量为3-6个。本体1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齿形槽2,使得本体1更容易采用工具进行固定。弧形槽10的深度为1mm,齿形槽2底部靠近本体1的位置设置有孔槽,孔槽的孔径为0.5-2mm,孔槽可以便于本体1插入定位,不会偏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兴斌,未经梁兴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20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