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流量计和误接线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03084.7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94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志村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横河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F1/58 | 分类号: | G01F1/58;G01F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李铭;崔利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流量计 接线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电磁流量计和误接线检测方法。所述电磁流量计包括:流管,其包括设置在测量管的附近的线圈和设置在测量管上的电极;转换器,其包括激励单元和检测信号接收单元,激励单元配置为生成激励信号并且通过激励电缆将激励信号输出到线圈,检测信号接收单元配置为通过信号电缆从电极接收检测信号,并且生成流量信号;以及误接线检测单元,其配置为基于激励信号输出时的流量信号的变化量与激励信号不输出时的流量信号的变化量之间的差来对激励电缆或者信号电缆执行误接线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转换器和流管的电磁流量计,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转换器与流管之间的误接线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用于使用电磁感应来测量导电流体的流量的电磁流量计是鲁棒且精确的,因此其广泛用于工业用途。电磁流量计使得待测量的导电流体流入到在正交方向上被施加了磁场的测量管中,并且测量所生成的电动势。由于该电动势与待测量的流体的流速成比例,因此可以基于所测量的电动势来获得待测量的流体的体积流量。
图1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电磁流量计的配置的框图。如图11所示,电磁流量计50配置为包括转换器500和流管530。
流管530包括具有缠绕在其上的线圈532的磁芯531和附接到测量管300的一对检测电极533和接地电极534。测量管300连接到管道(图中未示出)。
转换器500包括:激励单元501,其配置为生成并输出激励信号;检测信号接收单元502,其配置为接收检测信号并生成流量信号;流量计算单元503,其配置为基于流量信号计算流量;以及输出单元504,其配置为显示测量结果等或将它们发送到另一设备。
从激励单元501输出的激励信号通过激励电缆541输入到线圈532,并且来自检测电极533的检测信号通过信号电缆542输入到检测信号接收单元502。
在一些情况(比如,将电磁流量计50新安装在管道上,或者将为了维护等而拆卸下来的电磁流量计50进行重新安装)下,通常按照图12所示的顺序执行工作。具体地,将流管530附接到管道,并且将转换器500安装在预定的安装位置处(步骤S11)。随后,安装激励电缆541和信号电缆542,以使得它们分别连接到流管530和转换器500(步骤S12)。
在开始实际操作之前,执行零位调整。在测量管300充满水(步骤S13)且没有流动的状态下进行零位调整(步骤S14)。如果零位调整完成,则在正常状态下通过使待测量的流体流入到测量管300中而开始实际操作(步骤S1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5-158445
流管530的安装位置和转换器500的安装位置不一定需要彼此靠近,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多个电磁流量计彼此靠近地安装。为此,如图13所示,在转换器A 500a和流管A 530a应通过激励电缆和信号电缆彼此连接、并且转换器B 500b和流管B 530b应该通过激励电缆和信号电缆彼此连接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误接线。
作为误接线的方面,例如,如图14A所示,转换器A 500a的信号电缆可以连接到流管B 530b。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B所示,如果流管B 530b通过激励电缆连接到转换器B500b,则可以将由流管B 530b所检测出的信号输入到转换器A 500a。
此外,如图15A所示,转换器A 500a的激励电缆也可以连接至流管B 530b。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5B所示,如果来自转换器B 500b的激励电缆连接到流管A 530a,则可以将基于来自转换器B 500b的激励信号所检测到的信号输入到转换器A 500a。
当存在误接线时,通常是由于在开始实际操作(图12的步骤S15)之后设想的流量和显示值不匹配而发现的。例如,在同时激活多个电磁流量计的情况下,在早期阶段,它们的操作似乎是正常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量信号的激励定时和采样定时之间的时间滞差增大,因此流量显示值的异常会变得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横河电机株式会社,未经横河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30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