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静脉识别装置和方法、开关、移动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04655.9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2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南国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58 | 代理人: | 彭琼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静脉 识别 装置 方法 开关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认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静脉识别装置和方法、开关、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安全认证技术的快速发展,指纹、人脸、虹膜、声纹和指静脉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手指静脉属于人体内部的活体特征,所以难以被伪造和被盗取。另外,指静脉位于人体内部,不会受外界环境冷热、手指干湿以及划伤等影响。每个人的手指静脉结构均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在众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脱颖而出。
申请人致力于研究静脉识别技术,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手指静脉识别技术采用的是二维识别的方式,即识别手指静脉的平面投影的方式。然而,手指静脉的结构为三维结构,其在二维平面的投影会受到手指姿态以及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影响,直接导致每次拍摄的指静脉图像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别,进而导致无法准确识别用户的身份的问题。随着用户对识别精度要求的提高,现有的手指静脉二维识别方法无法满足用户的高要求。
如何提高识别静脉识别率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静脉识别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维静脉识别装置和方法、开关、移动终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三维静脉识别装置。该装置包括:光源、微透镜阵列、图像传感器、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和三维静脉识别器,微透镜阵列包括外表面、里表面和边缘部,光源设置在边缘部的一侧,图像传感器设置在里表面的一侧,图像传感器与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连接,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与三维静脉识别器连接,其中:
光源被配置为提供光线;
微透镜阵列被配置为接收光线射向外表面一侧的识别对象的静脉形成的反射光,由反射光生成两张或者三张以上二维静脉图像;
图像传感器被配置为接收两张或者三张以上二维静脉图像,将接收的二维静脉图像传输给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
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被配置为对二维静脉图像进行角度和深度转化处理,获取静脉深度,并基于两个或三个以上静脉深度,将两张或三张以上二维静脉图像转化为一张三维静脉图像;
三维静脉识别器被配置为将三维静脉图像与三维静脉图像模板相匹配,当三维静脉图像与三维静脉图像模板匹配成功,发出识别成功信号。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三维静脉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微透镜阵列接收由光源的光线射向利用微透镜阵列的外表面一侧的识别对象的静脉形成的反射光,由反射光生成两张或者三张以上二维静脉图像;
利用图像传感器接收二维静脉图像,将二维静脉图像传输给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
利用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对二维静脉图像进行角度和深度转化处理,获取静脉深度,并基于两个或者三个以上静脉深度,将两张或者三张以上二维静脉图像转化为一张三维静脉图像;
利用三维静脉识别器将三维静脉图像与三维静脉图像模板相匹配,当三维静脉图像与三维静脉图像模板匹配成功,发出识别成功信号。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三维静脉识别装置。该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放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所述程序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了用于智能设备的开关。该开关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装置。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装置包括第一、三和五方面所述的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光源照射用户的手指并反射,反射光线照射微透镜阵列生成两张或者三张以上二维静脉图像,利用图像传感器接收的二维静脉图像传输给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由三维静脉图像处理器对二维静脉图像进行角度和深度转化处理,获取静脉深度,并基于两个或三个以上静脉深度,将两张或三张以上二维静脉图像转化为一张三维静脉图像,再利用三维静脉识别器将三维静脉图像与三维静脉图像模板相匹配,从而实现精确度较高的三维静脉识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南国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燕南国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46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