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疫诱导生物技术制备广谱抗菌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19758.2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5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华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新亚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21/00 | 分类号: | C12P21/00;A01K6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免疫 诱导 生物技术 制备 广谱 抗菌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素的制备方法,具体为一咱免疫诱导生物技术制备广谱抗菌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抗菌肽的是1980年由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经注射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定名为Cecropins。
最初,人们在研究北美天蚕的免疫机制时,发现其滞育蛹经外界刺激诱导后,其血淋巴中产生了具有抑菌作用的多肽物质,这类抗菌多肽被命名为天蚕素(Cecropins)。后来,从其他昆虫以及两栖类动物、哺乳动物中,也分离到结构相似的抗菌多肽,有70多种抗菌多肽的结构被测定。1980年后的数年间,人们相继从细菌、真菌、两栖类、昆虫、高等植物、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发现并分离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由于这类活性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命名为“antibacterial pepitides,ABP”,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为抗细菌肽。随着人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某些抗细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因而对这类活性多肽的命名许多学者倾向于称之为”peptide antibiotics”一多肽抗生素。
2013年11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云课题组发现,天然抗菌肽具有选择性免疫激活和调节功能,对败血症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但目前未见采用抗生肽进而固相或液相生物技术合成、扩增、制备用于抗菌的广谱抗生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免疫诱导生物技术制备广谱抗菌素的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免疫诱导生物技术制备广谱抗菌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天然的家蚕做为原材料;
b、家蚕生长到3~5天,在蚕体合成丝胶蛋白时,用y-射线辐照方法进行辐射,辐射剂量为0.1Gy~200Gy;
c、正常饲养12~36小时,然后将天蚕蚕体冷冻干燥至水分含量为70%~75%;
d、将经冷冻干燥的蚕体粉碎投入反应釜中,并加入生物活性剂;
e、在常温下发酵7~10天,冻干后,记得到广谱抗菌素。
所述的辐射剂量为0.1Gy~10Gy。
所述的冷冻温度为-20℃~-30℃。
所述的生物活性剂为生物分裂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免疫生物技术制备广谱抗菌素的方法,其生物合成路线简单,易于实施,生产成本低廉,产率可控度高,且便于产业化生产,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及高效、广谱的抗菌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免疫诱导生物技术制备广谱抗菌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天然的家蚕做为原材料;
b、家蚕生长到4天,在蚕体合成丝胶蛋白时,用y-射线辐照方法进行辐射,辐射剂量为2Gy;
c、正常饲养24小时,然后将天蚕蚕体冷冻干燥至水分含量为75%;
d、将经冷冻干燥的蚕体粉碎投入50KG反应釜中,并加入生物活性剂;
e、在常温下发酵8天,冻干后,记得到广谱抗菌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新亚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太仓新亚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97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