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质固化电镀污泥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19762.9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78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盛嘉伟;孙青;严俊;张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温州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4B18/04 | 分类号: | C04B18/04;C04B20/10;C02F11/00;C02F103/16 |
代理公司: | 温州知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2 | 代理人: | 汤时达 |
地址: | 325024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固化 电镀 污泥 方法 | ||
1.一种玻璃质固化电镀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水玻璃溶液和烘干后的电镀污泥,将其置于造粒机中搅拌造粒2-50min,再置于80-100℃的烘箱内干燥6-10h后得到粒状电镀污泥颗粒;
(2)取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将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放入球磨机中干混球磨30-300min,然后加入含有水玻璃、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三聚磷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搅拌10-120min,得到含有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的悬浊液;
(3)在步骤(2)所述的含有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的悬浊液中加入步骤(1)得到的粒状电镀污泥颗粒,于常温下搅拌2-20min,使玻璃粉、高岭土与膨润土的悬浊液在粒状电镀污泥颗粒表面充分包裹得到复合粒子,然后将复合粒子置于110-130℃的烘箱内分散干燥8-12h后,再置于马弗炉中400-1200℃温度下煅烧3-4h,即玻璃质固化粒状电镀污泥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质固化电镀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烘干电镀污泥与水玻璃溶液的质量比为1:0.2-2;所述水玻璃溶液的浓度为1-15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质固化电镀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质量比为1:0.05-0.3:0.05-0.3,所述水玻璃、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三聚磷酸钠的混合溶液浓度分别为1-15wt.%、0.02-0.5wt.%和0.01-0.6wt.%,所述玻璃粉与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1:0.2-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质固化电镀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粒状电镀污泥颗粒与悬浊液的质量比为1:0.2-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质固化电镀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马弗炉的煅烧温度优选为550-7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质固化电镀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分别称取80g浓度为5wt.%水玻璃溶液和100g烘干的电镀污泥,置于造粒机中搅拌造粒30min,置于80℃的烘箱内干燥6h后得到粒状电镀污泥颗粒;(2)分别称20g粒度400目的玻璃粉、2g400目的高岭土与7g400目的膨润土,将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放入球磨机中干混球磨240min,然后加入13ml含有6wt.%水玻璃、0.1wt.%羧甲基纤维素钠和0.3wt.%三聚磷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搅拌30min,得到含有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的固体悬浊液;(3)在步骤(2)所述的含有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的固体悬浊液中加入步骤(1)得到的粒状电镀污泥颗粒,于常温下搅拌3min,使玻璃粉与膨润土的悬浊液在污泥粒子表面充分包裹得到复合粒子,然后将复合粒子置于110℃的烘箱内干燥10h后,再置于马弗炉中800℃温度下煅烧4h,即玻璃质固化粒状电镀污泥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质固化电镀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分别称取65g浓度为6wt.%水玻璃溶液和100g烘干的电镀污泥,置于造粒机中搅拌造粒15min,再置于90℃的烘箱内干燥8h后得到粒状电镀污泥颗粒;(2)分别称19g粒度400目的玻璃粉、3g400目的高岭土与7g400目的膨润土,将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放入球磨机中干混球磨30min,然后加入14ml含有7wt.%水玻璃、0.2wt.%羧甲基纤维素钠和0.2wt.%三聚磷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搅拌60min,得到含有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的固体悬浊液;(3)在步骤(2)所述的含有玻璃粉、高岭土和膨润土的固体悬浊液中加入步骤(1)得到的粒状电镀污泥颗粒,于常温下搅拌8min,使玻璃粉与膨润土的悬浊液在污泥粒子表面充分包裹得到复合粒子,然后将复合粒子置于130℃的烘箱内干燥8h后,再置于马弗炉中700℃温度下煅烧3h,即玻璃质固化粒状电镀污泥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温州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浙江工业大学温州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976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