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20527.3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0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官洪运;于融正;龚楚茗;杨益伟;欧阳江坤;吴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37/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005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启动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泄漏报警功能的火探管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消防向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彻底杜绝火灾的设备或场所在不断增加,我们对消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火灾造成的危害主要是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电气的特殊环境下,如:配电箱、机房、基站等处,火灾造成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电动汽车的发动机和电池在发生火灾时都容易迅速燃烧,着火点很可能比较隐蔽,而电动汽车电池含有大量的易燃物,火灾发生时有爆炸的危险,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所以对于电动汽车发动机和电池火灾的预防与扑灭都要做到准确、及时和细致,要防止火灾迅速扩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专用于电动汽车灭火的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于汽车发动机舱内或布置在汽车电池上的火探管,火探管经由容器阀与钢气瓶相通,钢气瓶内存储有灭火气体。
优选地,所述火探管经由钢管连接所述容器阀。
优选地,所述灭火气体采用氮气。
优选地,所述容器阀由车载控制单元控制,车载控制单元还连接GSM模块给出的信号,GSM模块与外部的智能便携设备经由无线网络建立通信。
火探管的特点更适用于电动汽车发动机和电池发生火灾的情况。火探管是一种新型非金属柔性材料,其特性在于达到一定温度时会自动爆破,可以很方便的布置到每一个潜在的着火源的最近处,一旦发生火灾,探火管受热破裂失压,启动灭火装置容器阀,灭火剂通过探火管在破口处(即需实施灭火的部位)喷射灭火剂实施灭火。与常规灭火装置相比,针对性更强,不用产生明火就能第一时间反应,最大程度的杜绝了火灾扩散。
本发明可应用于电动汽车,和传统火探管灭火装置相比可以延长灭火范围,且日常维护更加简便,系统简单可靠,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将火探管3布置于汽车发动机舱6内的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将火探管3布置在汽车电池7上的本发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也可用于燃油汽车、公交汽车等类型车辆的发动机灭火;灭火剂的种类也不限于氮气,可使用氮气之外的灭火剂。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结合图1及图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主要包括钢气瓶1、容器阀2、火探管3、钢管4和GSM模块5。所述钢气瓶1装有氮气作为灭火剂。所述容器阀2用于连接火探管3或钢管4。所述火探管2布置于电动汽车发动机舱5和电动汽车电池6的潜在着火源附近,在高温时爆破,释放出氮气扑灭火灾。所述GSM模块5用于火灾发生时向司机发送短信报警。
灭火装置用于电动汽车发动机灭火时,容器阀2和火探管3之间连有一根钢管4,火探管3布置于电动汽车发动机舱6内。灭火装置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灭火时,容器阀2和火探管3直接连接,火探管3布置于电池7周围。
下面通过本发明在电动汽车发动机和电池的应用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在应用于电动汽车发动机时,遇到发动机发生火灾,GSM模块5立即向司机发送短信报警,在发动机舱内的火探管3在高温下爆破,钢气瓶1内的氮气会先喷到钢管4内,然后由钢管4进入火探管3释放到火灾发生处,扑灭火灾。
本发明在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时,遇到电池发生火灾,GSM模块5立即向司机发送短信报警,火探管3在高温下爆破,钢气瓶1内的氮气会直接喷到火探管3内,然后释放到火灾发生处,扑灭火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05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