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液代换抽真空人员保护舱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2501.2 | 申请日: | 201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54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徐蒙;王博;赵远辉;徐仁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E04H5/02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代换 真空 人员 保护 | ||
本发明涉及气液代换抽真空人员保护舱,包括抽真空舱,于抽真空舱内设置保护舱主体,在抽真空舱的一侧设置抽真空舱气密门,于保护舱主体的一侧设置保护舱气密门;于保护舱主体的顶部设置排空气口及第一充保护气口,在抽真空舱的上分别设置第二充保护气口及抽真空舱抽真口;还包括注排液管道三通,注排液管道三通的第一端连接注液口,注排液管道三通的第二端连接排液口,述注排液管道三通的第三端通入保护舱主体内部。本发明将真空环境与工作人员所处环境分隔,避免了工作人员在抽真空中的风险。在保护舱主体内注气排液可以快速有效的排出空气,防止空气中组分与保护气体混合,大大保证了保护气体的纯度,减少了气体代换环节的保护期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护舱领域,尤其涉及气液代换抽真空人员保护舱。
背景技术
惰性气体多用于焊接作业中充当保护气体,对于大型工件与复杂焊缝,惰性气体的整体保护比局部保护质量更高,某些特种焊接作业必须在充满高纯度惰性气体的封闭空间进行。为了保证封闭空间的保护气纯度,目前通行的方法是抽真空再充入保护气,但抽真空环境对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因而无法在有人空间内使用;此外还存在直接代换法,通过设置转换设施,人员在佩戴呼吸装具的情况下用直接对转换设施内的空气进行物理代换。直接代换法存在以下不足:1、消耗保护气量大;2、最终气体纯度难以保证;3、充气代换中不同气体相互混合,过程可控性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气液代换抽真空人员保护舱,其既可以保证保护气体的纯度,又提高了工作人员在抽真空环境下的安全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气液代换抽真空人员保护舱,包括抽真空舱,于所述抽真空舱内设置保护舱主体,在所述抽真空舱的一侧设置用于进入保护舱主体的抽真空舱气密门,于所述保护舱主体的一侧设置保护舱气密门;于所述保护舱主体的顶部设置排空气口及第一充保护气口,在所述抽真空舱的上分别设置第二充保护气口及抽真空舱抽真口;还包括注排液管道三通,所述注排液管道三通的第一端连接注液口,所述注排液管道三通的第二端连接排液口,所述注排液管道三通的第三端通入所述保护舱主体内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于所述保护舱主体内还设置保护台座;
于所述注排液管道三通与注液口、排液口连接的管道上均设置球阀;
于所述抽真空舱内还设置用于消除代换液体的蒸发系统与干燥系统;
所述蒸发系统包括用于加速空气流动蒸发的多个鼓风机;还包括电加热器和空气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置于保护舱主体下方的基座内,所述空气加热器设置于保护舱主体的上部,各鼓风机也设置于保护舱主体内;
所述干燥系统包括单向止回阀,所述单向止回阀的一端通过管路伸入保护舱主体内,所述单向止回阀的另一端通过管路顺序连接水份初滤器、空压机、空气干燥机,所述空气干燥机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伸入保护舱主体内;
于所述空压机与空气干燥机连接的管路上还设置电磁稳压阀,于所述空气干燥机伸入保护舱主体的管路上也设置电磁稳压阀;
在所述保护舱主体内部还设置用于检测保护舱主体内氩气露点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露点仪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发明将真空环境与工作人员所处环境分隔,避免了工作人员在抽真空中的风险。在保护舱主体内注气排液可以快速有效的排出空气,防止空气中组分与保护气体混合,大大保证了保护气体的纯度,减少了气体代换环节的保护期浪费;在气液代换过程中的多余液体,通过空气加热器或电加热器加速蒸发,由水份初滤器及空气干燥机进一步过滤。另外本发明体积小巧,代换速度快,保护气体的消耗量少。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25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