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耳聋基因的引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9926.6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26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力刚;王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Q1/685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耳聋 基因 引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耳聋基因的引物及其应用,具体的涉及SNP位点35delG的改进的高特异性的单碱基延伸引物,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耳聋基因的试剂盒,该试剂盒采用多重PCR扩增引物和单碱基延伸引物,可在同管中同时检测多个热点突变,诊断快速、操作简单、成本低,有助于耳聋致病基因筛查的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一种检测耳聋基因的引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听觉系统中外耳、中耳、内耳结构异常及听觉传导信号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导致听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统称为耳聋。耳聋的致病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环境-遗传相互作用。30%的遗传性耳聋除了耳聋外,还伴有其他异常,称为综合征型耳聋(SHI)。70%的遗传性耳聋可单独发生,称为非综合征型耳聋(NSHI),但是往往伴有前庭功能障碍。
已知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有多种遗传方式,最常见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占75%~80%。虽然耳聋致病基因具有较高的基因和位点异质性,但大部分的耳聋是由少数几个基因的热点突变引起的,包括GJB2、GJB3、SLC26A4、线粒体基因(mtDNA12SrRNA)等,这使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诊断和筛查成为可能。
传统耳聋基因诊断方法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指纹-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REF-SSCP)、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实时荧光定量探针法、PCR结合Sanger测序。但是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有限,针对特定的基因能检出的位点很少,导致检出率低,且反应条件严格,操作繁琐。DHPLC检测率高,对未知突变的检测准确率达95%以上,对已知突变大于99%,灵敏度高,但是不能检测纯合突变,且无法得出具体的突变类型和突变位点。实时荧光定量探针则价格昂贵,费时费力,灵敏度低。PCR结合Sanger测序被认为是突变检测的金标准,但是一般一次只能对一个基因或一个位点进行检测,导致耳聋患者的检出率不高。基因芯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通量、自动化的基因检测方法,让多基因、多位点同时检测成为可能,但基因芯片成本昂贵,技术要求高。因此,寻找一种能一次性检测多个基因热点突变、可靠、经济、快速的技术尤为重要。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重PCR的应用使得同时检测多个突变位点成为可能,而引物的设计就尤为重要。但是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引物设计时可能面对GC含量高引起错配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采用避开GC含量高区域或者直接使用高GC含量区域的方法进行,但是避开高GC含量区域的方法不能解决某些位点没有调整的空间,直接使用容易引起引物非特异性结合,干扰检测。因此寻找一种有效设计引物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引物,该引物可以特异性、灵敏的结合靶序列。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设计引物的方法,使用该方法设计引物能够降低GC含量,提高引物的结合特异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检测耳聋基因多态性的试剂盒,使用该试剂盒可以准确、快速、高通量、低成本的实现多个耳聋多态位点的的一次性检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耳聋基因GJB2点突变的引物,所述突变点为35delG,所述引物包括PCR扩增引物和单碱基延伸引物,其中,PCR扩增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1~2所示,单碱基延伸引物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计引物的方法,使用A/T碱基替换连续G/C序列中的G/C。
进一步,所述的替换位于连续G/C的第三或第四个位置。在对相应的G/C替换后要保证引物3’端有2~3个碱基与模板链互补配对,并且分析替换后的引物扩增分析序列的特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99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