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内实时空气自动调节系统及其工作过程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30091.6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3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蔡青;张小瑞;施顺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韩莲 |
地址: | 21004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时 空气 自动 调节 系统 及其 工作 过程 | ||
1.车内实时空气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象检测装置、空气调节装置、控制装置以及终端显示屏;气象检测装置有两个,分别设于车内与车外,用于采集气象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传递于终端显示屏与控制装置;气象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温度与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与用于检测风速风向的风速风向检测仪;
终端显示屏用于显示所接收的信息;
空气调节装置设于车内,能实现车内制冷、制热与换气;
控制装置设于车体中,包括单片机,用于接收气象检测装置传递的信息,并根据接收的信息控制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制热或者换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实时空气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空气调节装置包括车内循环进气口、车外循环进气口、空气通道控制闸、自然风进气口、内外循环风门、自然风风门、鼓风机、蒸发器、暖风芯体、冷热风门、控制自然风风门、空气通道以及吹风口;车内循环进气口、车外循环进气口与自然风进气口均设于车体上;吹风口设于车体上连通于车内空气;空气通道的一端能与车内循环进气口、车外循环进气口或自然风进气口门连通,另一端能与冷热风门或控制自然风风门连通;冷热风门与控制自然风风门均能与吹风口连通,暖风芯体位于冷热风门与吹风口之间;蒸发器与鼓风机均位于空气通道中,并且蒸发器临近于内外循环风门、鼓风机临近车内循环进气口;内外循环风门设于车内循环进气口处,实现开启车内循环进气口或车外循环进气口;自然风风门设于自然风进气口处,实现控制自然风进气口的开启/关闭;其中,车外循环进气口、内外循环风门、空气通道、鼓风机、冷热风门、蒸发器与吹风口能形成空气调节模块的制冷模式;车内循环进气口、车外循环进气口、内外循环风门、空气通道、鼓风机、暖风芯片、冷热风门与吹风口能形成空气调节模块的制热模式;自然风进气口、空气通道、鼓风机、控制自然风风门与吹风口能实现空气调节模块的换气模式;空气通道控制闸设于空气通道中,能实现控制气体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实时空气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吹风口包括设于车体上并向下吹风的脚风门、设于车体上并向左边吹风的左风门、设于车体上并向右边吹风的右风门、以及设于车体中部的中风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实时空气自动调节系统的工作过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设定单片机初始参数,温度范围t-t′℃、湿度范围φ-φ′RH%、人均风量范围20-40m/h、风速范围v-v′m/s;
设于室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为t1℃、相对湿度φ1RH%;室内风速风向检测仪检测的风量L1m/h、风速v1m/s;设于室外的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为t2℃、相对湿度φ2RH%;
比较t1是否在命令区间t-t′内,φ1是否在相对湿度命令区间φ-φ′内,若是,则空气调节装置不工作;若t1小于t,比较t2是否在t-t′内,若t2在t-t′内则空气调节模块开启换气模式,若t2小于t或大于t′则空气调节模块制热;若t1大于t′,比较t2是否在t-t′内,若t2在t-t′内则空气调节模块开启换气模式,若t2小于t或大于t′则空气调节模块制冷;
若φ1小于φ,比较φ2在φ-φ′内,若φ2大于φ则空气调节模块开启换气模式,若φ2大于φ′则空气调节模块制冷;若φ2大于φ′,比较φ2是否在φ-φ′内,若φ2在φ-φ′内则空气调节模块开启换气模式,若φ2小于φ或大于φ′则空气调节模块制冷;
若L1小于20m/h或大于40m/h,v1小于v或大于v′,则空气调节模块开启换气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内实时空气自动调节系统的工作过程,其特征在于,单片机接收气象检测装置传递信息的频率为0.5s/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内实时空气自动调节系统的工作过程,其特征在于,若t1小于t,t2小于t,则连通车内循环进气口、空气通道、鼓风机、暖风芯片、冷热风门与吹风口,空气调节模块开启制热模式;当t2大于t′则车外循环进气口、空气通道、鼓风机、暖风芯片、冷热风门与吹风口连通,空气调节模块开启制热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009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