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32949.2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0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赵西宁;高晓东;吕婷;凌强;李虹辰;孙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W1/14 | 分类号: | G01W1/14;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712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木状 草本植物 降雨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雨分离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降雨在植物上的分配可分成三个部分,即冠层截留量:植物冠层枝叶拦截的降雨量;茎干流量:沿着植物主干进入土壤的降雨量;穿透降雨量:从植物枝叶空隙降落的自由降雨量。最初对降雨截留研究的原因在于森林地区在降雨过程中会截留大部分的降雨,并且最终以蒸发的形式蒸发,这些截留的降雨量显著减少了森林径流总量,研究截留降雨量对于森林水文过程有很大的作用。以往大量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森林树木的降雨截流研究,而对于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对于那些地表主干分枝多的半灌木草本植物而言,穿透降雨和植物茎干流的直接测定十分困难。
茎干流作为林冠层降雨截留再分配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不同尺度和圈层间的水分和养分循环的速度与方向,对荒漠地区灌木的生存和生长具有深远影响,其形成规律、变化特征及生态水文效应对地下水的循环与补给,土壤侵蚀过程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茎干流被认为是植物在贫瘠环境下重要的水分及养分来源,是荒漠植被适应干旱缺水立地条件的重要生态水文机理之一。
然而荒漠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灌木自身特殊的形态结构为茎干流的收集带来很大的困难。相对乔木树种现有比较常规的茎流观测手段而言,针对灌木的树干茎流收集手段比较多样,常用的是在植物的树干接近根部位置安装漏斗,或者使用侧面剖开的聚乙烯管、金属箔片制成的导水槽,呈螺旋状环绕于树干下部,并用硅胶来固定和密封。以上方法适用于有明显主干,且主干较粗的灌木。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枝较多,且分枝处接近地面的树种来说,则很难找到一种理想的材料进行茎干流的收集从而测定计算器降雨截留量和穿透降雨量。基于此,发明测量分枝较多且主干较细的半灌木降雨分离装置就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控光周期的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该装置可应用于不同地区半灌木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安装材料易得,安装简单,不受地形限制,室内室外均可实施,成本较低。
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包括PVC环1、导流管2、挡板3、水流收集管4、植物茎流收集桶5、雨水收集桶6和标准雨量筒7,所述PVC环1、导流管2、挡板3、水流收集管4、标准雨量筒7位于斜坡9上,所述挡板3位于挡板3的边上,所述斜坡9上设有一个土坑10,所述植物茎流收集桶5、雨水收集桶6位于土坑10里,所述PVC环1用于包裹植物的地表根部,所述PVC环1上设有一个开口孔,所述PVC环1通过开口孔和导流管2的一端连接,所述导流管2的另一端和植物茎流收集桶5连接,所述挡板3位于PVC环1的外围,所述挡板3的收口处设有一个缺口,所述挡板3通过缺口和水流收集管4的一端连接,所述水流收集管4的另一端和雨水收集桶6连接,所述水流收集管4的下方设有漏斗8。
进一步,所述导流管2内径为12mm。
进一步,所述水流收集管4的长度为30cm直径为75mm。
进一步,所述挡板3的收口为倒八字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基于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可适用在不同坡度条件下、不同地区的半灌木半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该装置安装材料易得,安装简单,不受地形限制,室内室外均可实施,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的正面视图;
图2为本发明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29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