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接线端盖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33662.1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0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乔福龙;孙雷;农明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22 | 分类号: | H02K5/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4248 | 代理人: | 于标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接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接线端盖。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原有这种机构的原理:端盖1通过4颗螺栓紧固在电机安装面上有4个M3螺孔,电机接线柱8在端盖内部与端盖通过螺栓紧固在一起,接线柱的出口方向为电机安装面的法向,出线导向管7与接线柱通过螺纹配合, 缺陷:这样的形式导致出线导向管7过高,在工作过程中随电机转动,跟模腔干涉。
现有伺服包边的包边单元的动力总成使用松厦伺服电机本体2,模腔3、压刀4、丝杠传动机构5、电机减速机6、出线导向管7、电机接线柱8,该系列电机的出厂配置为电机接线端盖、接线柱8、L形三者均不可选配,因此在结构紧凑的伺服包边单元里,所占空间已严重影响包边模腔的结构设计,动力总成在包边过程电机会以丝杠传动机构5的安装轴作为旋转轴,随之做上下圆弧运动,运动区域太大,势必会使该处模腔加强壁做出避让,从而导致该处模腔强度存在不足,有模腔变形甚至开裂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机接线端盖,所述电机接线端盖上设有三个螺栓孔,所述电机接线端盖一侧面开有半圆孔,该半圆孔固定安装接线柱,所述接线柱连接接线柱端头,所述接线柱端头与出线导向管螺纹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机接线端盖呈L形,该电机接线端盖通过三颗M3螺栓与电机本体上面的M3的螺孔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半圆孔端面及后面分别设有两个M3螺栓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线导向管与模腔加强壁的距离为7.5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机接线端盖使用材料为Q235A。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改变电机接线柱端口的高度与方向,避开与模腔的干涉,保证模腔强度,电机接线端盖使用普通材料Q235A,采购制造成本低,实现备品备件自产,增大装卸空间,便于接线、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原有电机接线端盖装配图。
图2是背景技术现有电机工况图。
图3是本发明电机接线端盖装配效果图。
图4是本发明采用新型接线端盖的电机工况效果图。
图5是本发明电机接线端盖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接线端盖,所述电机接线端盖9上设有三个螺栓孔11,所述电机接线端盖9一侧面开有半圆孔10,该半圆孔10固定安装接线柱,所述接线柱连接接线柱端头,利用半圆孔10作为接线端头的装配空间,便于拆装,所述接线柱端头与出线导向管7螺纹配合。
所述电机接线端盖9呈L形,该电机接线端盖9通过三颗M3螺栓与电机本体2上面的M3的螺孔配合,电机接线端盖9实现电机接线柱端与端盖整体的高度、方向的优化,有效避开干涉。
所述半圆孔10端面及后面分别设有两个M3螺栓孔,4个螺孔分为两组,一组两孔,一组在接线端头安装面,另一组在后侧面,巧妙的避让接线柱端头(圆柱体的下半部分),使得端头便于装卸、有效紧固, 利用半圆孔10作为接线端头的装配空间,便于拆装,增大电机接线柱与模腔之间的空间,避免电机接线导向管7与模腔的干涉。
所述出线导向管7与模腔加强壁的距离为7.5mm, 测量出线导向管7与模腔加强壁的最小距离已经增大为7.5mm,足以让电机在包边单元包边过程中的圆弧运动避开干涉。
所述电机接线端盖9使用材料为Q235A, 采购制造成本低,实现备品备件自产。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将电机旋转90度后电机本体2出线口安装面朝上,通过新型电机接线端盖9重新连接原配的接线柱端头与出线导向管7螺纹配合,应用于CN113伺服包边机的伺服电机接线,能很好解决狭窄空间内电机与模腔的干涉问题,同时便于维修的装卸维护,降低端盖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降低了制造、采购成本,实现备品备件自产自足发明新型的接线端盖,改变电机接线柱的安装方向及多芯线的出线方向,改变电机接线柱端口的高度与方向,避开与模腔的干涉,保证模腔强度。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36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