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形弧碟数控电动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40473.7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6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李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毅;李燕 |
主分类号: | B62D61/00 | 分类号: | B62D61/00;B62D39/00;B60K7/00;B62D7/16;B60K1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张斌 |
地址: | 225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形 数控 电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具体说是一种圆形弧碟数控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符合国家定的节能环保趋势,通过对能源和环境的节省和保护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电动汽车结构与内燃机汽车相同,具有较大的转弯半径,在狭小环境下通行、转弯以及倒车等操作时,需要精准控制,甚至出现能进不能出、单向通行、长距离倒车退出等情况,不便于便捷驾驶。现有如专利CN201110177964.X公开的太阳能圆碟型前后反向原地回转汽车,前转向轮代驱动轮设置在车身的正前部,通过转向推拉杆与后转向轮代驱动轮相连接,转向推拉杆的前后斜角反向推拉,实现前后反向同步转向、即向左转弯时,前轮向左,后轮向右,向右转弯时前轮向右,后轮向左,转向轮转至极致时,车辆可在原地回转;其不足之处在于:转向推拉杆在前、后转向轮代驱动轮之间,转向推拉杆与前、后转向轮代驱动轮之间的干涉,不可能将左、右转向轮代驱动轮推拉至与左右侧轮垂直状态,则仍然具有转弯半径,无法实现原地回转,且前后转向轮代驱动轮直接垂直设置在车大架下方呈转动状态,车轮受任何碰撞侧向力时,极易损坏,影响使用寿命和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寿命长、安全,且能实现原地回转,可便捷驾驶的圆形弧碟数控电动车。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形弧碟数控电动车,包括球形车身、车架,车架设置于球形车身内的下部,车架的左右分别设有左、右车轮,车架的前后分别设有前、后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车轮均连接有轮毂电机,前、后车轮分别与其上的轮毂电机主轴同轴,轮毂电机主轴上固定垂直连接旋转连杆一端,旋转连杆另一端旋转连接一折弯支架,折弯支架与轮毂电机主轴间设有减震簧,折弯支架包括上支轴、下支架和中部折弯架,下支架与其连接的车轮平面平行,上支轴轴线与其连接的车轮处于同一平面,下支架的下端旋转连接旋转连杆另一端,下支架的上端经中部折弯架连接上支轴下端,上支轴中部经轴承上下限位穿接一法兰套,法兰套的法兰边固定支撑在车身或车架上,上支轴上端固定穿接一伞齿盘,所述前、后车轮之间还设有一经轴承支撑在车身或车架上的驱动轴,驱动轴前、后端上分别固定穿接两伞齿轮,两伞齿轮分别啮合前、后车轮上各自上支轴上的伞齿盘,所述驱动轴或任一上支轴上连接有数控驱动电机。
一种圆形弧碟数控电动车,包括球形车身、车架,车架设置于球形车身内的下部,车架的左右分别设有左、右车轮,车架的前后分别设有前、后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车轮均连接有轮边电机,前、后车轮轴心均连接有车轴,车轴上固定垂直连接旋转连杆一端,旋转连杆另一端旋转连接一折弯支架,折弯支架与车轴间设有减震簧,折弯支架包括上支轴、下支架和中部折弯架,下支架与其连接的车轮平面平行,上支轴轴线与其连接的车轮处于同一平面,下支架的下端旋转连接旋转连杆另一端,下支架的上端经中部折弯架连接上支轴下端,上支轴中部经轴承上下限位穿接一法兰套,法兰套的法兰边固定支撑在车身或车架上,上支轴上端固定穿接一伞齿盘,所述前、后车轮之间还设有一经轴承支撑在车身或车架上的驱动轴,驱动轴前、后端上分别固定穿接两伞齿轮,两伞齿轮分别啮合前、后车轮上各自上支轴上的伞齿盘,所述驱动轴或任一上支轴上连接有数控驱动电机。
所述中部折弯架与旋转连杆间活动铰接设置减震簧。
所述左、右车轮经钢板簧支撑、数控马达车桥驱动连接在车架上。
所述球形车身包括球面玻璃天窗、多块球面玻璃开启门和中部圆周车身,球面玻璃天窗设置于球形车身的顶部,多块球面玻璃开启门呈上下翻转开启状连接于球面玻璃天窗的四周,中部圆周车身设置于多块球面玻璃开启门下部。
所述中部圆周车身为多段对应多块球面玻璃开启门的分段式结构,分段式结构对应球面玻璃开启门呈沿中部圆周车身圆周方向推拉移动状态。
所述分段式结构上设置或内藏可充气的救生圈段。
所述左、右车轮还可各自单独设置轮毂电机或轮边电机驱动。
所述数控驱动电机由方向盘经编码器控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毅;李燕,未经张毅;李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04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珠笔(KN110901)
- 下一篇:笔筒(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