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信标探针及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49406.1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5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孙喜元;王季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承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循环 肿瘤 细胞 分子 信标 探针 试剂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信标探针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病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是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重要标志。EGFR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位于细胞膜表面,靠与配体结合来激活细胞内的激酶信号通路。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多肿瘤中有突变型EGFR基因存在,现已发现许多种EGFR基因突变型。利用EGFR基因突变合成的探针对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的检测和对循环系统中肿瘤细胞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判断,需要对具有一定体积的肿瘤组织进行取样检测,无法实现在肿瘤细胞数量很少时检测其存在,即无法实现肿瘤的早期发现;此外,现有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信标探针及试剂盒。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信标探针,所述分子信标探针的碱基序列为:
Probe E790:
5'-CCCTACCCTGCAGCTCATCATGCAGCTCATGCCGGGTAGGG-3',所述分子信标探针的5'端标记有荧光基团,3'端标记有淬灭基团。
优选的,所述荧光基团选自FAM、Fluorescein、JOE、TET、HEX、Cyanine 3、ROX、Texas Red、Cyanine 5或Cyanine 5.5,所述淬灭基团选自BHQ-1、BHQ-2、BHQ-2或DABCYL。
一种试剂盒,包括上述述的分子信标探针。
优选的,上述试剂盒还包括杂交液,每100ml所述杂交液包括以下组分:25mL的50*denhardtt's液,10mL的50*SSC,5mL的50*SSC,100ug/mL的变性鲑精DNA,10g的硫酸葡聚糖。
优选的,利用上述杂交液对分子信标进行稀释时,所述分子信标探针的浓度为5pmol/ul。
本发明还提供一使用上述分子信标探针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检测的方法,该方法所使用的检测标本是血液样本,以EGFR基因突变为分子标记,优选为以EGFR基因突变为分子标记,以相应的分子信标探针进行检测。检测时所使用的细胞固定液组成为:每1000mL中,具有40%甲醛120ml,磷酸二氢钠(NaH2PO4;H2O)4g,磷酸氢二钠(Na2HPO4)13g,余量为蒸馏水。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EGFR基因T790M的突变序列设计分子信标探针;该分子信标探针碱基序列为:
5'-CCCTACCCTGCAGCTCATCATGCAGCTCATGCCGGGTAGGG-3';
(2)取外周血,分离白细胞,
(3)将白细胞固定,然后与分子信标探针杂交;
(4)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分子信标探针和试剂盒能够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检测,且检测灵敏度高、检测准确度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按照EGFR基因T790M的突变序列设计分子信标探针,该分子信标探针碱基序列为:
5'FAM-CCCTACCCTGCAGCTCATCATGCAGCTCATGCCGGGTAGGG-BHQ1 3'。该分子信标是由碱基组成的颈环结构的特异序列,其中5'端标记的是FAM,3'端标记的是BHQ1,荧光基团的激发波长为494nm,发射波长为515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承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承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94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