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50045.2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0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龙;曹函星;王志勇;曹建春;黎敬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2/00 | 分类号: | C22C32/00;C22C5/06;C22C1/10;C22C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金属 氧化物 增强 银基电触头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增强的银基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低压电器触头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低压电器电触头材料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中银基电触头材料适用于各类开关、继电器和接触器等大、中负荷电器中。银基触头材料性能的优劣与制备工艺密切相关。制备工艺不同,其触头性能也不同。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制备工艺除了传统的混粉-压制-烧结工艺外,还采用了共沉淀制粉、雾化制粉、扩散合金粉、预内氧化、后内氧化、冷等静压、热锻、挤压、熔渗、活化烧结等。主要工艺有四种,即:(1)合金内氧化法;(2)化学共沉淀法;(3)粉末冶金法;(4)原位反应合成法。但是这些方法所制备的AgMeO电触头材料却不尽能达到人们的预期。合金内氧化法制备的AgMeO电触头材料表面和内部结构不均匀,中间有贫氧化层,触头尺寸不够精确,此外这种生产工艺不适用于线材的生产;粉末烧结法制备的AgMeO电触头材料密度较低,氧化质点较粗大,耐电弧腐蚀较差;原位反应合成工艺制备的AgMeO电触头材料性能较好,但是成本高,不适用于批量的流水线生产。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行业背景,本发明提出采用熔炼与螺旋加压法相结合来制备AgMeO电触头材料,所获得的AgMeO电触头材料杆坯致密度高。
本发明直接以纯银和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为原料,在通过熔炼后,经过螺旋挤压技术获得杆坯,并通过传统拉丝工艺获得AgMeO丝材产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银在温度为980-1000℃的井式电阻炉中熔化后,在机械搅拌速度为500-800转/分钟的条件下,用坡形振动加料器缓慢将纳米级的金属氧化物加入到熔融的银液中,加快搅拌速度至800-1500转/分钟,然后将混合熔体在980-1000℃加入到螺旋挤压设备中进行螺旋挤压,挤出杆坯后进行水冷,采用拉丝工艺将杆坯制备成银基金属氧化物丝材。
所述坡形振动加料器坡的倾斜角度为15-45度,振动频率为10-30Hz,坡形振动加料器为常规振动加料器,其加料框为带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坡形。
所述金属氧化物为SnO2、CuO、ZnO、In2O3、稀土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任意比例混合,所述稀土氧化物为氧化镧 、三氧化二铈、二氧化铈、氧化镨等。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加入量为银与金属氧化物总质量的8-18%。
所述螺旋挤压是螺旋挤压设备在螺旋转速为300-800转/分钟的条件下挤出直径为3-6mm的杆坯,螺旋挤压设备为常规螺旋挤压机。
所述拉丝工艺为传统工艺,可以根据需要拉制成不同直径的丝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熔炼与螺旋加压相结合的方法制备银基电触头材料,且螺旋加压是在半固态条件下进行,与传统制备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相比,致密度高,可达99%以上;电阻率低,小于2.0μΩ·cm、耐磨性和耐电弧侵蚀好;本方法生产周期短、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材料的T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
一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图1的工艺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纯银切割成易于熔化的小块,装入氧化铝坩埚,然后放入已经加热到1000℃的井式电阻炉中熔化,并按照SnO2占银与SnO2总质量12%的比例,将纳米SnO2颗粒经过振动频率在10Hz,加料框倾斜角度为45度的坡形振动加料器缓慢加入到银熔体中,在加入SnO2颗粒过程中不断进行机械搅拌,机械搅拌速度为600转/分钟,待SnO2颗粒全部加入到银熔体后,提高机械搅拌速度为900转/分钟,促进SnO2颗粒在银熔体中的均匀性,最后将搅拌均匀的熔体在980℃条件下加入到螺旋挤压设备中,并在螺旋转动速度为600转/分钟的条件下挤出直径为6mm的杆坯,挤出杆坯后立即进行水冷,并经过传统拉丝工艺获得含SnO2质量分数为12%的Ag SnO2丝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00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