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炭循环装置和净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50882.5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6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肖刚;庞华;许伟平;骆仲泱;倪明江;高翔;岑可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32 | 分类号: | B01D53/32;B01D53/04;B01D46/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立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1 | 代理人: | 毛立群;杨楷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器 反应管 生物质导电炭颗粒 净化装置 循环装置 冷却 传送机构 传送 环境保护领域 连接反应 冷却器 头端 连通 环保 | ||
1.一种炭循环装置,设置在净化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滤器(3),与所述净化装置的反应管(1)的尾端相连通;
冷却器(4),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所述过滤器(3)内,用于冷却处于所述过滤器(3)内的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
传送机构(5),连接所述反应管(1)的头端和所述过滤器(3),用于将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从所述反应管(1)传送至所述过滤器(3);
所述反应管(1)中的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通过所述传送机构(5),被传送至所述过滤器(3),并在所述过滤器(3)中被冷却;经过冷却之后的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进入反应管(1),以此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3)包括层叠设置的固定炭层(3b)和过滤层(3a);
所述过滤层(3a)用于防止细颗粒排入大气,所述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被传送至所述固定炭层(3b)内,用于吸附从反应管(1)的尾端排出的气体中残留的有机污染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管(1)的尾端位于较高处,使所述反应管(1)内的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在重力作用下趋向于向着所述反应管(1)的头端的方向运动;
所述过滤器(3)位于所述反应管(1)的上方,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反应管(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5)包括:
循环通道,用于输送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
下路储存器(6),设置在所述循环通道上,且位于所述反应管(1)的下方,用于暂存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
提升器,与所述下路储存器(6)连接,并构成循环通道的一部分,所述提升器用于将所述下路储存器(6)内的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沿所述循环通道提升至高于所述过滤器(3)的所在位置,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在重力作用下被送入所述过滤器(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5)还包括补料仓(7),设置在所述过滤器(3)的上方,用于为所述过滤器(3)补充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
所述补料仓(7)还开有料仓入口,所述料仓入口用于补充新的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滤器(3)和所述反应管(1)之间还设置有上路储存器(3g),用于暂存生物质导电炭颗粒(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3)有两个,且这两个过滤器都分别与所述传送机构(5)和所述反应管(1)相连通;
所述两个过滤器通过阀门控制,交替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4)包括冷却管道(4a)和通过所述冷却管道(4a)连接起来的冷却泵(4b)和换热器(4c),所述冷却管道(4a)穿过所述过滤器(3)的内部,所述换热器(4c)位于所述过滤器(3)的外部;
所述冷却泵(4b)带动冷却液在所述冷却管道(4a)内循环流动,在所述过滤器(3)的内部吸热,在所述换热器(4c)内放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道(4a)在所述过滤器(3)内形成螺旋状结构。
10.一种净化装置,包括反应管(1)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炭循环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088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