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3213.3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07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游焜煌;黄宗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李兰;孙志湧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元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元件,包含:一作用层,形成于一基板上,具有一作用层表面;一体区与一阱区,形成于作用层中并连接于作用层表面下方,于两区连接处形成一PN结;一栅极,形成于作用层表面上;一源极与一漏极,源极形成于体区上的作用层中,漏极形成于阱区上的作用层中;一假性栅极,形成于作用层表面上,且介于栅极与漏极之间;一第一隔绝保护氧化层,形成于栅极、阱区、以及假性栅极之上;一第一导体层,形成于第一隔绝保护氧化层上;一第二隔绝保护氧化层,形成于假性栅极以及阱区之上,且不与第一隔绝保护氧化层相连;以及一第二导体层,形成于第二隔绝保护氧化层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元件,特别涉及通过位于栅极与漏极间的一假性栅极、以及彼此不相连的两组隔绝保护氧化(Resist Protection Oxide)层与导体层,以降低击穿发生可能性的高压元件。
背景技术
参照图1,其中显示根据现有技术的高压元件10,其包含:一基板11;一作用层12,形成于基板11上,其中包含一体区13、与一阱区14;一栅极G,形成于作用层12的表面上;一源极S,形成于体区13上的作用层12中;一漏极D,形成于阱区14上的作用层12中,且于纵向上,堆叠并连接于阱区14与作用层表面121之间;一隔绝保护氧化(Resist ProtectionOxide)层RPO,为一连续结构,形成于栅极G的一部分以及阱区14的一部分上,并延伸至邻接于漏极D;一硅导体层Ls,形成于隔绝保护氧化层RPO上,于基板11的出平面方向上,硅导体层Ls具有与隔绝保护氧化层RPO相同的投影面积。
参照图2,其中显示高压元件10于操作于不导通的状况时于作用层12的电场分布曲线C1。根据电场分布曲线C1,其中出现局部过高电场的情形。因此局部过高电场的影响,高压元件10易出现击穿,进而限制高压元件的电压工作范围。图2中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数值,为举例说明,仅为显示现有技术中局部过高电场的现象。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能够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高压元件,可使得该高压元件耐击穿,提高高压元件的电压工作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就其中一个观点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元件,其包含:一基板,于一纵向上,具有一上表面;一作用层,形成于基板上,于纵向上,具有相对上表面的一作用层表面,且作用层堆叠并连接于上表面上;一体区,具有一第一导电型,形成于作用层中,且于纵向上,连接于作用层表面下方;一阱区,具有一第二导电型,形成于作用层中,且于纵向上,连接于作用层表面下方,且于一横向上,与体区连接,且体区与阱区形成一PN结;一栅极,形成于作用层表面上,于纵向上,栅极堆叠并连接于作用层表面上,且PN结位于栅极正下方;一源极,具有第二导电型,形成于体区上的作用层中,且于纵向上,堆叠并连接于体区与作用层表面之间;一漏极,具有第二导电型,形成于阱区上的作用层中,且于纵向上,堆叠并连接于阱区与作用层表面之间;一假性栅极,形成于作用层表面上,且于横向上,假性栅极介于栅极与漏极之间;一第一隔绝保护氧化层,具有一第一相连层结构,第一相连层结构形成于栅极的一部分、阱区的一部分、以及假性栅极的一部分上,其中位于阱区的一部分上的第一相连层结构,为介于栅极与假性栅极之间;一第一导体层,形成于第一隔绝保护氧化层上;一第二隔绝保护氧化层,具有一第二相连层结构,第二相连层结构形成于假性栅极的一部分以及阱区的一部分上,第二隔绝保护氧化层不与第一隔绝保护氧化层相连,其中于阱区的一部分上的第二相连层结构,介于假性栅极与漏极之间;以及一第二导体层,形成于第二隔绝保护氧化层上,第二导体层不连接于第一导体层。
一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层与栅极电气连接。
一实施例中,该假性栅极,通过与形成栅极的工艺来同步制作;或该第二隔绝保护氧化层,通过与形成第一隔绝保护氧化层的工艺来同步制作;或该第二导体层通过与形成第一导体层的工艺来同步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32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