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套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54415.X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2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叶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健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矩形盖板 硅基片 流体存储腔 循环肿瘤细胞 矩形磁铁 流体出口 检测 封闭结构 硅纳米线 检测装置 流体通道 通道形成 套装置 封接 富集 小孔 连通 捕捉 安全 | ||
本发明为一套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装置,由硅基片(1)、矩形盖板(2),矩形磁铁(3)组成,其特征在于:将矩形盖板(2)封接在硅基片(1)上方,将矩形磁铁(3)设置于硅基片(1)下方,从而使矩形盖板(2)上的流体存储腔与通道形成封闭结构。所述矩形盖板(2)上设置小孔,作为流体出口与入口,接触硅基片(1)的一面设有两个流体存储腔,流体出口与入口通过流体通道分别与流体存储腔连通;所述硅基片(1)接触矩形盖板(2)的一面,在对应于流体存储腔的位置,设置两个硅纳米线区域(11),用于捕捉富集循环肿瘤细胞来检测。本套装置操作简单、安全,检测成本低,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领域,具体涉及到一套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装置设计。
背景技术
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的侵袭和微转移很有可能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但就目前技术而言,临床肿瘤的发现和诊断仍高度依赖于影像学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这种方式难以早期发现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也难以及时反映疗效。我们都知道,肿瘤的恶性化转移(metastasis)是造成癌症复发和治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通过血管壁进入外周血的肿瘤细胞通常也被叫做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据估计每1000个CTC中就有1个能够形成转移癌,因此通过检测CTC,及早发现肿瘤的微转移不仅对肿瘤复发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治疗也有很大价值:能有效地对肿瘤转移进行早期诊断;能对化疗药物的疗效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估,进而确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实现对治愈患者的长期跟踪及肿瘤复发监测等等。
然而由于外周血中CTC的数量极少(通常每毫升全血几百万白细胞和几十亿红细胞中仅存仅含1~10个CTC),对于CTCs富集方面是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目前CTCs富集方法主要有免疫磁性分离法和基于形态学的富集法。前者存在严重的白血球污染问题,而后者由于肿瘤细胞的大小没有定义,所以其分离灵敏性受到质疑。采用流式分选也可得到CTCs,但由于细胞在流式分选系统中承受的各种外力导致细胞撞死,没有活性。
现有技术用于分离和识别CTC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检测装置以低成本、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效率、高便捷度、高速度进行CTC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而设计出一套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了一套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装置,其具体实现方案如下:
该装置由硅基片(1)、矩形盖板(2),矩形磁铁(3)组成,将矩形盖板(2)封接在硅基片(1)上方,将矩形磁铁(3)设置于硅基片下方,从而使矩形盖板上的流体存储腔与通道形成封闭结构。所述矩形盖板(2)上设置小孔,作为流体出口与入口,接触硅基片的一面设有两个流体存储腔,流体出口与入口通过流体通道分别与流体存储腔连通;所述硅基片接触矩形盖板的一面,在对应于流体存储腔的位置,设置两个硅纳米线区域,用于捕捉富集循环肿瘤细胞来检测。上述流体存储腔的面积为矩形盖板面积的20%-24%。所谓硅纳米线区域对应于流体存储腔是指硅纳米线区域与流体存储腔面积接近,最好一致。
优选的,所述磁铁为800-900高斯的矩形磁铁。磁铁设置在硅纳米线区域的对应下方,可以增加细胞富集率。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硅纳米线阵列和磁场相结合的方法,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装置,显著地提高了捕捉CTC的效率;
(2).上转换荧光信号没有背景自发荧光干扰,极大的提高了CTC检测的灵敏度;
(3).本装置可以通过洗脱分离收集到CTC,用于进一步的分子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检测循环肿瘤细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健,未经叶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44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