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标志物及其用途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457980.1 申请日: 2017-06-16
公开(公告)号: CN107151703A 公开(公告)日: 2017-09-12
发明(设计)人: 刘昊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致成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Q1/68 分类号: C12Q1/68;G01N33/68;A61K45/00;A61P9/1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024 北京市朝***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检测 缺血性 脑卒中 分子 标志 及其 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标志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中医称之为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缺血性脑卒中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由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分类——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脑卒中是我国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之后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脑卒中分为缺血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临床上缺血性卒中更为常见,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约有50%~75%的脑卒中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史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2.5倍以上。如果应用更严格的高血压定义——血压>160/90mm Hg,这种风险因素的相关性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约为10%,致残率可达50%以上。存活者的复发率高达40%,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可严重削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而且可明显增加死亡率。

目前,识别引起脑卒中的原因是主要根据头颅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动脉造影。但CT、MRI扫描并不是完全可信的方法,因为在诊断早期CT对缺血性脑卒中只有16%的灵敏度,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却有89%的灵敏度。20%缺血性脑卒中并不能够被MRI扫描技术探测到。且影像诊断技术并不存在于所有诊疗中心中,这些都阻碍了脑卒中的快速诊断和药物的及时应用。

分子标志物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有效工具,它提供了药物性能及疾病进程的相关信息,反映了具体的药物治疗效果。糖尿病及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都已经根据分子标志物进行治疗。然而,在脑血管病中分子标志物仍相对缺乏。因此,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标志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传统诊断不足,找到诊断脑卒中的新颖的生物标志成为了一种迫切的需求。针对辨认生物学标志物用iTRAQ和高分辨率的质谱来进行相对定量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识别体液中的缺血性脑卒中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影像学诊断具有辅助性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脑卒中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PIGR))蛋白在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分子标志物中的用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标志物,所述分子标志物包括PIGR蛋白或其活性片段;编码所述PIGR蛋白的mRNA;编码所述PIGR蛋白的基因。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所述分子标志物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或评估罹患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产品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所述分子标志物在评估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或者判断脑卒中的预后产品中的用途。

优选的,所述产品包括芯片或试剂盒。

优选的,所述PIGR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样品中表达上调。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致成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致成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79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