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静态多目标框架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储能调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8741.8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01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郑红娟;杨永标;戚艳;宋杰;王冬;徐石明;李延满;王旭东;高辉;张卫国;周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8 | 分类号: | H02J3/28;H02J3/00;G06Q10/04;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静态 多目标 框架 热电 联产 系统 调度 方法 | ||
1.一种基于静态多目标框架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储能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萤火虫算法优化计算出储能系统的最后充放电方案;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储能系统模型、冷热电联产系统并网和独立运行时的静态调度模型,以及相应运行状态下各元件的运行约束;
步骤2:设置萤火虫算法中萤火虫数量、介质光吸收系数、最大吸引度、迭代次数;
步骤3:在可行空间中生成初始位置组合;
步骤4:计算不同位置萤火虫的最大吸引度、移动方向,更新位置;
步骤5:判断萤火虫算法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将新位置作为最佳位置;如不满足则返回步骤4;
步骤6:按照步骤4、步骤5,每个萤火虫找到最佳位置,形成最佳位置组合;
步骤7:判断最优策略组合是否满足误差,如果满足,得到的最优策略组合为最优解,否则返回步骤4。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静态多目标框架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储能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储能系统模型中,储能系统要满足充放电功率约束:
其中,表示储能机组b在t时刻的实时充电\放电功率,是最大充电\放电功率;是储能机组的运行指标,储能机组运行时要避免充放电同时出现:
储能机组的容量约束为:
其中,Eb,t储能机组b在t时刻的容量,分别是机组的最小、最大容量;
充放电功率和荷电状态的关系为:
其中,分别表示机组b的充、放电系数;△t是储能系统运行的时间间隔。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静态多目标框架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储能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并网时的静态调度模型中,最小化运行成本的优化问题的方程模型如下:
其中,OC表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成本;ps表示冷热电联产系统在场景s下的运行概率,NS为总场景数;t,H分别表示调度时段、总时段数;表示可调度机组g出力,NG为总机组数量,表示此时的成本函数;表示可再生能源r的出力,NR为总机组数量,Cr表示其运行成本系数,表示冷热电联产系统与主电网在连接点功率,νt表示t时段市场电价;NB为储能机组的总数量,Cb表示储能机组运行成本系数;SUg,t,SDg,t分别表示可调度机组的开关断成本;所述静态调度模型中可调度机组的成本函数为:
其中,ag和bg分别表示固定成本和变化成本,Ig,t表示机组运行状态量;
所述静态调度模型的有功功率平衡约束为:
其中,表示用户l的负荷量,共有NL个用户;
所述静态调度模型中可调度机组的出力约束为:
其中,分别表示可调度机组的最小、最大出力值。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静态多目标框架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储能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并网时的静态调度模型,可调度机组的爬坡率约束为为:
其中,URg,DRg分别表示可调度机组的出力上升率、下降率。
5.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静态多目标框架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储能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并网时的静态调度模型,可再生能源的功率输出范围为:
其中,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最大输出功率。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静态多目标框架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储能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独立时的静态调度模型中,最小化削减成本的优化问题方程如下:
其中,ECCt负荷削减成本;πτ表示独立运行场景τ的发生概率,共有T个独立运行场景;h表示独立运行的时间段,表示此时的负荷削减量,VOLL表示削减损失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未经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874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抑制主动过电压的装置、复合旁路开关、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电能存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