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张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9338.7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45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春;张军;董玉明;周立宪;司佳钧;孙宝东;张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7/02 | 分类号: | H02G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方艳辉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张线夹 | ||
1.一种耐张线夹,用于夹设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环体(1)、第一连接杆(2)、第一管体(3)和引流组件(4);其中,
所述环体(1)置于所述第一管体(3)外,所述环体(1)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2)穿设于所述第一管体(3)的第一端并部分置于所述第一管体(3)内,以及与所述第一管体(3)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一端置于所述第一管体(3)外,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二端置于所述第一管体(3)内;
所述导线穿设于所述第一管体(3)的第二端并部分置于所述第一管体(3)内,所述导线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3)和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环体(1)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线压接前从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一端拆卸下来,所述第一连接杆(2)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线压接完成后,通过拖拽所述第一连接杆(2)将所述导线从导线盘上牵出;
所述第一连接杆(2)置于所述第一管体(3)外部分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凹槽(21),所述第一凹槽(21)用于地锚或紧线器的勾设,所述第一凹槽(21)用于在组装耐张串时与所述地锚相配合以临时固定所述导线,以及用于在调节所述导线弧垂时与所述紧线器相配合以张紧所述导线;
所述引流组件(4)与所述第一管体(3)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的外层铝线与所述第一管体(3)相连接,所述导线的内层线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二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一端与所述环体(1)为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组件(4)包括:引流板(41)和引流线夹(42);其中,
所述引流板(41)与所述第一管体(3)相连接;
所述引流线夹(42)与所述引流板(4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板(41)与所述第一管体(3)为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板(41)与所述第一管体(3)为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41)包括:第一盖板(411)、第二盖板(412)、并行设置的第一连接板(413)和第二连接板(414);其中,
所述第一盖板(411)与所述第二盖板(412)相连接,所述第一盖板(411)开设有第二凹槽(4111),所述第二盖板(412)开设有第三凹槽(4121),所述第二凹槽(4111)与所述第三凹槽(4121)围设成用于所述第一管体(3)穿设的通道;
所述第一连接板(413)和所述第二连接板(414)均与所述第二盖板(412)相连接,所述引流线夹(42)夹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13)和第二连接板(414)之间,并且,所述引流线夹(4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13)和所述第二连接板(414)均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盖板(411)与所述第二盖板(412)为螺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管体(5),穿设于所述第一管体(3)的第二端并置于所述第一管体(3)内,以及与所述第一管体(3)相连接,所述第二管体(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二端相对设置,所述导线穿设于所述第二管体(5)的第二端并部分置于所述第二管体(5)内,所述外层铝线与所述第二管体(5)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环体(1)包括:连接环(11)和第二连接杆(12);其中,
连接环(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12)均置于所述第一管体(3)外,所述耐张串通过所述连接环(11)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2)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933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