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连续高效制作食用菌培养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62058.1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49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梁磊;黄清铧;王庆福;李奇伟;郭剑雄;郭亭;张柳莲;张伟伟;李锦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F5/00 | 分类号: | C05F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316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甘蔗 制糖 副产物 连续 高效 制作 食用菌 培养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连续高效制作食用菌培养基的方法。本发明在甘蔗压榨生产线的蔗渣输出装置上加配专用连续生产食用菌培养基配料装置,对甘蔗制糖副产物(甘蔗渣、糖蜜、滤泥、洗滤布水)按一定比例配置,实现自动化、连续高效制作食用菌培养基,并利用蒸发煮糖余热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可实现制糖和产食用菌培养基一体化,为甘蔗产业模式的转变提供新的思路;本发明方法制备的食用菌培养基营养比例合理,能满足食用菌各阶段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可加快出菇速度,缩短栽培周期,并且生物转化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连续高效制作食用菌培养基的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如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食、油料、果品和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其在规模、产量、品质、安全、加工及效益等方面也呈现增量化趋势,这意味着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常用的食用菌培养基原料主要有木屑、农作物秸秆、玉米粉、豆粕和酒糟等,然而,一些主要栽培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正所谓水涨船高,使得食用菌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寻求一条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提高出菌数量和质量的路子,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价值。
甘蔗作为一种能源性作物,对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甘蔗制糖量大,全国年加工甘蔗8800多万吨,然而,甘蔗制糖副产物多,且处理困难的问题却制约着甘蔗产业的发展,这使得制糖效益差,甘蔗种植积极性低,并且废弃物的处理不当给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转变甘蔗产业模式,合理地实现甘蔗制糖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非常急迫。
甘蔗制糖副产物包括甘蔗渣、糖蜜、滤泥、制糖废水。其中,甘蔗渣是制糖工业的主要副产品,约占榨蔗量的24%~27%,目前蔗渣主要利用途径是直接燃烧产热发电和造纸,占蔗渣产生量的85%以上,产品附加值低,常伴有二次污染。糖蜜是制糖过程中将压榨出的甘蔗汁液,经加热、中和、沉淀、过滤、浓缩、结晶等工序制糖后所剩下的浓稠液,含糖量一般48%,具粘性较大。滤泥是糖厂在制糖过程中产生的以CaCO3为主要成分的废弃物,每生产1吨糖要排出约1吨滤泥,长期以来被直接用于肥田或废弃。这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还因其含有多种有机物和糖类物质,极易发霉、发臭,滋生苍蝇,污染空气,影响卫生。制糖废水主要是制糖过程洗滤布水,按日榨500吨的糖厂每天洗滤布水量达到1000~2000吨之多,且洗滤布水中SS含量高达0.3~1.0%,COD含量为1000~5000mgL,还含有一定的糖分。绝大多数糖厂都将洗滤布水未加任何处理随其它废水一起排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洗滤布水量大,排放后易发臭,处理难度大,是糖厂的三大污染源(酒精废液、锅炉冲灰水、洗滤布水)之一。目前洗滤布水的处理主要采用曝气或氧化塘处理、煤渣澄清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场地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
CN104341236A公开了利用甘蔗渣作为平菇栽培基质的配制方法和使用,然而,目前还没有将以上四种制糖副产物全回用于制备食用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特别是对于固形物和有机质含量高,偏酸性,容易腐败污染,难以处理的糖厂洗滤布水,开发一种综合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并转化为食用菌培养基的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此外,由于甘蔗渣含有少量糖分,伴有制糖废水的蔗渣容易染杂菌,且纤维细长,并且添加的糖蜜粘稠度高,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拌料过程容易引起卡机,效率较低,给甘蔗渣食用菌培养基制备带来不少麻烦。
综上,开发一种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连续高效制作食用菌培养基的方法,实现制糖和产食用菌培养基一体化,可为甘蔗产业模式的转变提供新的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制糖和产食用菌培养基一体化的,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连续高效制作食用菌培养基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连续高效制作食用菌培养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20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