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63102.0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0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村田雄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11/03 | 分类号: | B60C11/03;B60C1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 ||
本发明均衡地提高噪声性能与泥泞性能。轮胎(1)在胎面部(2)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主沟(3),从而设置有被胎面端(Te)与胎肩主沟(3)划分的胎肩陆地部(5)。胎肩陆地部(5)包含将胎肩主沟(3)与胎面端(Te)连接的胎肩横沟(10)、以及从胎面端(T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胎肩陆地部(5)内形成终端的第一胎肩横纹沟(11)。胎肩横沟(10)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比第一胎肩横纹沟(11)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大10~40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维持噪声性能并且提高泥泞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越野行驶用的轮胎中,公知有为了提高泥泞地上的行驶性能(以下,存在将上述的性能称为“泥泞性能”的情况),而设置将胎肩主沟与胎面端连接的胎肩横沟的方案。上述的轮胎能够使胎肩横沟对泥产生大的剪断力,并且将胎肩横沟内的泥从胎面端排出,因此发挥泥泞地上的大的推进力(牵引性)。
然而,如图4所示,泥泞地a主要由泥层b以及配置于泥层b的下侧的硬的土层c形成,被泥层b覆盖的土层c的表面部分c1呈包含大量水分的低抓地力状态。于是,在从泥泞地a离开时,相对于该土层的表面部分c1需要大的抓地力,但以往的轮胎t未曾考虑发挥上述的抓地力。
另外,为了提高上述推进力,在增大胎肩横沟的沟容积的情况下,还存在容易将来自胎肩主沟的空气的振动从胎面端排出而使噪声性能容易恶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22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均衡地提高噪声性能与泥泞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主沟,而设置有被胎面端与上述胎肩主沟划分的胎肩陆地部,其特征在于,上述胎肩陆地部包含:将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胎面端连接的胎肩横沟,以及从上述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第一胎肩横纹沟,上述胎肩横沟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上述第一胎肩横纹沟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10~40度。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一胎肩横纹沟的沟宽为胎面宽度的2%~4%。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一胎肩横纹沟的沟宽朝向上述胎面端侧逐渐增加。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一胎肩横纹沟在轮胎轴向的外端处的沟宽为上述第一胎肩横纹沟在轮胎轴向的内端处的沟宽的1.2倍以下。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第二胎肩横纹沟,以及从上述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且轮胎轴向的长度小于上述第一胎肩横纹沟的第三胎肩横纹沟,上述第二胎肩横纹沟的沟宽与上述第三胎肩横纹沟的沟宽实质相同。
本发明的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主沟,而设置有被胎面端与上述胎肩主沟划分的胎肩陆地部。胎肩陆地部包含将胎肩主沟与胎面端连接的胎肩横沟、以及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第一胎肩横纹沟。上述的胎肩横沟以及第一胎肩横纹沟确保对泥的剪断力、排土性,能够提高泥泞性能。另外,第一胎肩横纹沟在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因此例如能够抑制来自胎肩主沟的空气振动的传播,因此能够维持高噪声性能。
胎肩横沟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第一胎肩横纹沟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10~40度。即,将胎肩横沟的角度规定为比轴向的长度小于胎肩横沟的第一胎肩横纹沟的角度大10~40度。由此,胎肩横沟能够利用轮胎的滚动有效地排出泥。另外,胎肩横沟与路面逐渐接触。因此,能够减少胎肩陆地部敲打路面时的冲击(陆地部的振动),因此能够提高噪声性能。另外,倾斜角度小的第一胎肩横纹沟发挥边缘效果,通过抓挠包含大量水分的土层的表面部分而产生大的抓地力,因此,容易从泥泞地离开。因此,本发明的轮胎均衡地提高噪声性能与泥泞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31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