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光角度可调节的节能灯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65534.5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4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荃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兴恒业达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61/02 | 分类号: | H01J61/02;F21V19/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光 角度 调节 节能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聚光角度可调节的节能灯。
背景技术
节能灯,又称为省电灯泡、电子灯泡、紧凑型荧光灯及一体式荧光灯,是指将荧光灯与镇流器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照明设备。2008年国家启动绿色照明工程,城乡居民和企业使用中标企业节能灯享受一定比例的补助。节能灯的推广意义重大,然而,废旧节能灯对环境的危害也引起了关注。到2012年10月底,节能推广工程有上亿节能灯报废,每只可污染180吨水及五六亩土壤,废旧节能灯的处理和回收问题引起关注。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节能灯的需求仍然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刚刚来临的2015年,需求量仍然在增加。
随着全球各国日益重视节能,在国内的照明领域,节能灯大规模替代传统光源产品的浪潮已经来临,继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发布白炽灯淘汰计划之后,中国发布了《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到2016年前,国内将分阶段逐步彻底淘汰白炽灯,进而全面引入年可节电480亿度的节能灯。十二五期间,国内将加大推广绿色照明工程的力度,节能灯市场容量将出现数倍的增长,同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节能灯常配有聚光板,以增加灯具的亮度,但是聚光板的聚光角度不可调节,不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光角度可调节的节能灯,解决了聚光板的聚光角度不可调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光角度可调节的节能灯,包括安装板和灯座,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正面开设有插孔,所述灯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活动板,且活动板活动连接在凹槽的内部,所述活动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插杆,且插杆活动连接在插孔的内部,所述第一螺纹杆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齿轮,所述凹槽的内壁上固定镶嵌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所述灯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灯座,所述连接灯座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灯管,所述灯座的下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和连接块,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数量为两个,且连接块位于两个第二固定板之间,所述连接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性钢板,且弹性钢板位于灯管的正上方,所述灯座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圆球,所述圆球的表面与弹性钢板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的内表面与第二螺纹杆的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杆远离第二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旋钮。
优选的,所述第二螺纹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旋钮,且凹槽位于两个第二旋钮之间。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杆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一螺纹杆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光角度可调节的节能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弹性钢板、第二螺纹杆、滑块和圆球,本发明采用弹性钢板作为聚光板,在一定的范围内弹性钢板可发生弹性形变,在需要调节节能灯的聚光角度时,旋转第二旋钮带动第二螺纹杆旋转,从而带动滑块和圆球向下运动,使得弹性钢板进一步弯曲,从从而达到改变节能灯的聚光角度的目的,解决了聚光板的聚光角度不可调节的问题。
(2)、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第一螺纹杆、活动板和插杆,在安装时,先将螺栓插入安装孔中,将安装板固定在天花板上,再手持灯座使得第一固定板与灯座的上表面接触,旋转第一旋钮带动第二齿轮旋转,从而带动两个第一齿轮和第一螺纹杆旋转,从而带动活动板与第一固定板靠近,插杆插入插孔中,即可完成安装,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剖图;
图2为本发明灯座的侧剖图;
图3为本发明灯座的俯视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兴恒业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长兴恒业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55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