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鸢尾花的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67851.0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5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凌建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建祥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44 | 代理人: | 孙巍 |
地址: | 410321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鸢尾花 种植 催根 鸢尾 产业化生产 工厂化生产 分株移植 管理方便 杀菌消毒 植株 产业化 可控性 水培 成活率 生产成本 病虫害 生长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鸢尾花的种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植株;(2)杀菌消毒;(3)一次催根;(4)二次催根;(5)分株移植;(6)水培管理。本发明的鸢尾花的种植方法解决了鸢尾生长时间长,成活率低,易出现病虫害,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实现了产业化快速种植,该方法操作简便易行、环境可控性好、管理方便等优点,可实现工厂化生产,也满足了鸢尾产业化生产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鸢尾花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鸢尾(学名:Iris tectorum),又名屋顶鸢尾、蓝蝴蝶、紫蝴蝶、扁竹花、蛤蟆七,为鸢尾科鸢尾属的植物,属天门冬目,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直径约1cm,斜伸;叶长15-50cm,宽1.5-3.5cm,花蓝紫色,直径约10cm;蒴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5-6cm,直径2-2.5cm,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鸢尾在我国云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一带都有分布,国内园林中广泛栽培;一般生长在向阳坡地、林缘和水边湿地,其花型大而美丽,可供观赏,其根状茎可作中药,全年可采,具有消炎作用。
在现阶段的栽培技术下,鸢尾的成活率低,生产速度慢,维护成本高,造成了投资风险大,经济效益低,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成活率高,生产速度快,投资成本低的种植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鸢尾花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鸢尾花的种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植株:植物选择同一年生的鸢尾植株,用清水将鸢尾植株根系的泥土洗净,然后修剪鸢尾植株的根系,主根的保留长度修剪至6-8cm,次根全部剪掉,植株叶片长度修剪至8-10cm;
(2)杀菌消毒:将草本植物的根系全部浸入质量分数为0.13-0.1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20-25min,然后置于20℃条件下控水6-8h至其根部泛白,且根部的表皮颜色变浅;
(3)一次催根:将鸢尾植株的根部全部浸入催根液中浸泡24-26h;所述催根液为质量分数为0.18-0.21%萘乙酸溶液;
(4)二次催根:3-5天后,将步骤(3)中处理过的鸢尾植株浸入催根液进行二次催根15-17h;所述催根液是由质量分数为0.6-0.8%的赤霉素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3-0.5%的ABT催根粉溶液按照质量比1:1混合而成;
(5)分株移植:将催根后的鸢尾植株放置在培育槽中并加以固定,培育槽中的水位完全浸没鸢尾植株的根系,温度为25-27℃,空气湿度为80-85%;
(6)水培管理:分株移植后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移植后前10天,室内温度28-30℃,空气湿度80-95%,每天光照6-8h,照度为1000-1200Lux,每隔3-5天进行换1次营养液,营养液的pH值为6.2-6.4;第2阶段从移植后第11-30天,室内温度22-25℃,空气湿度77-80%,每天光照10-12h,照度为1800-2000Lux,每隔5-7天进行换1次营养液,营养液的pH值为6.4-6.6;第3阶段从移植后第31天直至花开,室内温度20-22℃,空气湿度70-75%,每天光照11-13h,照度为3000-3500Lux,每隔7-9天进行换1次营养液,营养液的pH值为6.2-6.8;每次换营养液时将草本植物根部的分泌物冲洗干净,同时每天傍晚向鸢尾植株的叶面喷洒清水;所述第1阶段的营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硝酸钾0.5-0.7份、硝酸铵0.2-0.4份、磷酸二氢钾3-5份、硫酸镁0.6-0.8份、碘化钾0.15-0.17份、硼酸0.5-0.7份、硫酸锰0.13-0.15份、硫酸锌0.05-0.08份、钼酸钠0.13-0.15份、硫酸铜0.08-0.09份、氯化钴0.13-0.15份、维生素0.16-0.18份、蒸馏水25-27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建祥,未经凌建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78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