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VR眼镜的人眼跟踪远程渲染实时显示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68584.9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5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路强;陆亦扬;肖铭杰;刘号;邹彬;余烨;罗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27/01 | 分类号: | G02B27/01;G06F3/01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vr 眼镜 跟踪 远程 渲染 实时 显示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VR眼镜的人眼跟踪远程渲染实时显示方法及系统,包括有眼球追踪感应器、VR眼镜、压缩数据传输系统、无线传输网络;眼球追踪感应器采集使用者当前人眼聚焦点二维坐标A(x,y),并发送给远程的服务器端;服务器端依据所述人眼聚焦点二维坐标A(x,y),按照人眼跟踪数据压缩传输方法,压缩在服务器端渲染的图像,并将压缩之后的图像数据发送给VR眼镜;VR眼镜显示设备接收图像数据,之后按照人眼跟踪数据压缩传输方法解析图像数据并显示。本发明利用人眼的视力衰减规律,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减少网络传输带宽,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VR眼镜的人眼跟踪远程渲染实时显示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视网膜是接近黑的深红色,反光很弱,其上面布满感光细胞。正对眼球中心有一个直径约2mm的黄色区域(折合6度视角),称为黄斑。黄斑中心有一小凹,称为中央凹,面积约1平方毫米。通常我们所说的人眼的视力,是指在明亮环境下,注视点的视力,也叫中心视力。注视点对应人眼的黄斑,是人眼视觉细胞最密集的地方,因此也是视力最好的地方。偏离中心2度的角度,则视力下降为1/2,偏离中心10度,则下降为1/10。这是因为,对于明亮物体,主要是视锥细胞在起作用,而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大约半径为3度的黄斑里面,外边分布比较稀少,因此分辨本领不佳,在偏离中心20度的角度时,视力还不到0.1。
VR眼镜,即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设备,是利用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集合的产品,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通常VR眼镜的原理为交错显示、画面交换和视觉融合,以此达到显示立体3D图像的目的。一般来说VR眼镜可分为三类:外接式头显设备、一体式头显设备、移动端头显设备。外接式头显设备,用户体验较好,具备独立屏幕,产品结构复杂,技术含量较高,不过受着数据线的束缚,自己无法自由活动;一体式头显设备,产品偏少,也叫VR一体机,无需借助任何输入输出设备就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尽情感受3D立体感带来的视觉冲击;移动端头显设备,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只要放入手机即可观看,使用方便。其中一体式头显设备由于其轻便性将会成为主流的VR眼镜,但受限于目前内置显示芯片等核心技术,其显示渲染性能还不尽人意,因此远程渲染的技术将大大提高VR眼镜的可用性。
传输数据的速率对于远程渲染的VR眼镜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实际的使用环境由于带宽限制,图像数据的直接传输变得相对困难,可能导致帧率下降,出现延迟,流畅性不够等负面影响,最终导致VR眼镜佩戴者使用体验不佳甚至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VR眼镜数据传输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面向VR眼镜的人眼跟踪远程渲染实时显示方法及其系统。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面向VR眼镜的人眼跟踪远程渲染实时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眼球追踪感应器,实时追踪人眼聚焦点,并保存聚焦点二维坐标A(x,y);
VR眼镜,实时显示图形界面;
压缩数据传输系统,根据眼球追踪感应器捕捉的人眼聚焦点二维坐标A(x,y),通过计算人眼视野范围,压缩视野范围之外的显示数据,并传输到VR眼镜,完成人眼跟踪远程渲染实时显示。
所述的面向VR眼镜的人眼跟踪远程渲染实时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VR眼镜与压缩数据传输系统之间通过无线传输网络互相传输数据。
面向VR眼镜的人眼跟踪远程渲染实时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眼球追踪感应器采集使用者当前人眼聚焦点二维坐标A(x,y),并发送给压缩数据传输系统的远程服务器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85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