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路径台风风暴潮快速预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69737.1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3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谢燕双;曾银东;商少平;张峰;郭民权;李星;郑祥靖;任在常;李雪丁;陈金瑞;朱本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福建省海洋预报台 |
主分类号: | G01W1/10 | 分类号: | G01W1/1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博深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台风 快速预测 移动路径 多路径 预测 经纬度坐标 网格子区域 台风信息 预设时间间隔 信息数据库 台风影响 移动过程 精细化 预设 防灾 预报 决策 | ||
1.一种多路径台风风暴潮快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预设台风风暴增水的本地信息数据库,所述本地信息数据库包括台风信息集合和风暴增水集合,所述台风信息集合的元素包括台风中心所在的经纬度坐标、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台风中心的移动速度和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所述台风信息集合的元素与所述风暴增水集合的元素一一对应;
S2:根据当前台风的预测信息,得到预设第一时间后台风中心所处的圆区域;所述预测信息为当前台风经过所述第一时间增强或衰减后的台风信息;
S3:根据预设的网格分辨率,在所述圆区域内创建网格,得到多个的网格子区域;
S4:根据所有所述网格子区域的顶点所在的经纬度坐标和当前台风信息,得到当前台风的多条预测移动路径;
S5:根据所述本地信息数据库、所述当前台风信息和所述当前台风的多条预测移动路径,按照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所述第一时间内台风从当前台风中心所在位置沿着每一条预测移动路径移动过程中台风中心所在的经纬度坐标对应的风暴增水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径台风风暴潮快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具体为:
S11:预设经纬度坐标集合、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集合、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集合及台风中心的移动速度集合;
S12:根据所述经纬度坐标集合、移动方向集合、最大风速集合和移动速度集合,得到台风信息集合;
S13:根据风暴潮模型,得到与所述台风信息集合对应的风暴增水集合;
S14:根据台风信息集合和风暴增水集合,得到台风风暴增水的本地信息数据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路径台风风暴潮快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预设经纬度坐标集合”具体为:
预设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由多个具有经纬度坐标信息的顶点围成;
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创建网格,得到多个的目标网格子区域;
获取所有的所述目标网格子区域的顶点经纬度坐标,得到经纬度坐标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路径台风风暴潮快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具体为:
S51:根据所述当前台风信息,按照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所述第一时间内台风从当前台风中心所在位置沿着每一条预测移动路径移动过程中台风中心所在的经纬度坐标,得到路径预报点的经纬度坐标集合;
S52:依次获取所述路径预报点的经纬度坐标集合的一路径预报点的经纬度坐标;
S53:根据所述当前台风信息,得到与所述一路径预报点的经纬度坐标对应的预报台风信息;
S54:根据本地信息数据库,获取与所述预报台风信息对应的风暴增水数据;
S55:重复步骤S52、S53和S54直至得到所有的路径预报点的风暴增水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路径台风风暴潮快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预设天文潮的潮位集合,所述潮位集合的潮位数据与预设时间点一一对应;
获取每一个路径预报点的经纬度坐标获取的时间点,获取与所述获取的时间点对应的天文潮的潮位数据,得到每一个路径预报点对应的潮位数据;
将每一个路径预报点对应的风暴增水数据和潮位数据进行线性相加,得到每一个路径预报点对应的总水位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路径台风风暴潮快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4具体为:
获取所述路径预报点的经纬度坐标所位于的目标网格子区域;
根据本地信息数据库,获取与所述目标网格子区域的每一个顶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所述预报台风信息对应的增水量数据,得到四个增水量数据;
根据所述四个增水量数据、四个顶点的经纬度坐标,通过插值算法计算得到与所述路径预报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所述预报台风信息相对应的增水量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福建省海洋预报台,未经厦门大学;福建省海洋预报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973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