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包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70319.4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5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辛雨;王春杰;杨重科;李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16 | 分类号: | A62C3/16;A62C3/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灭火一般采用外置的灭火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起火信号并通过控制单元下达指令,从电池包外置灭火器向电池包内喷射灭火剂,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该灭火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需要占用整车空间布置,系统需要外部供电,损耗能源,存在改进空间。
此外,发明人所了解的另一种相关技术中,在板状电池之间设置间隔件,间隔件的至少一部分受热融化形成开口,间隔件内填充有灭火性的填充剂,在电池着火时,间隔件热熔形成开口,间隔件内的填充剂向外流出用于灭火。但是该方案存在如下缺陷:填充剂在发生火灾时是以流动方式向外缓慢流动的,这样填充剂不易覆盖火源,灭火效果一般,而且间隔件的至少一部分采用的是熔点较低材料并通过热熔方式形成开口,在电池异常放热时容易烤化间隔件的这一部分,从而导致填充剂泄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具有改进的灭火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电池包,包括:壳体;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内置在所述电池模组中,所述灭火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灭火介质喷出端,所述灭火介质喷出端从所述电池模组中显露出;灭火介质,所述灭火介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灭火介质为气溶胶发生剂;引燃组件,所述引燃组件包括引燃线,所述引燃线与所述气溶胶发生剂相连且所述引燃线向外伸出所述外壳,所述引燃线构造为高温自燃式引燃线,所述引燃线用于引燃所述气溶胶发生剂,所述气溶胶发生剂被引燃后从所述灭火介质喷出端以放射状的方式向外喷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包,采用内置在电池模组中的内置式灭火装置,结构更加紧凑,且距离火源更近,灭火效果得到改善。而且,该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可以不需要外接电源,利用高温引燃的方式引燃气溶胶发生剂,从而不会增加整车的功率损耗。此外,气溶胶发生剂是以放射状的方式向外喷射,因此喷射距离更远、更广,这样更易覆盖火源,提升灭火效果。
另外,根据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还包括: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灭火介质与所述灭火介质喷出端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灭火介质之间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分隔板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灭火介质之间还设置有可冲破的第一隔尘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隔尘件为第一隔尘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引燃线的内端穿过所述冷却组件后插入到所述灭火介质内,所述引燃线的外端从所述灭火介质喷出端向外延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引燃组件还包括:助燃剂,所述助燃剂嵌设在所述灭火介质内,所述引燃线的所述内端与所述助燃剂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灭火介质喷出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端盖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端盖通孔与所述冷却组件之间设置有可冲破的第二隔尘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隔尘件为第二隔尘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灭火介质之间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分隔板通孔。所述灭火介质喷出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端盖通孔。所述冷却组件具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所述端盖通孔和所述分隔板通孔均为多个且分别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电池模组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灭火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柱形电池单体,所述灭火装置的所述外壳的尺寸与所述柱形电池单体的尺寸相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灭火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灭火装置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03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