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用于脱色和絮凝的海洋细菌及其脱色絮凝剂制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76290.0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66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穆军;崔霞;王玉霞;穆思源;阳广凤;冯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9/04;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吕彩霞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脱色 絮凝 海洋 细菌 及其 制法 | ||
从菲律宾蛤仔黏附淤泥中分离获得一株需氧活性海洋细菌JP,鉴定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株用于脱色和絮凝的海洋细菌及其脱色絮凝剂制法。
背景技术
絮凝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给水、废水絮凝净化、发酵工业、固液分离等方面,絮凝效果取决于选取的絮凝剂的种类。目前,用于水处理行业的絮凝剂主要有两大类:以铝系、铁系及其聚合物为代表的无机絮凝剂和以PAM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它们凭借其在使用过程中絮凝效果好且成本低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它们对环境存在不安全性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铝系絮凝剂中铝离子易引起老年性痴呆症;铁系絮凝剂中铁离子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容易引起处理后水中带有颜色,增加污泥处理负荷;PAM的单体有很强的神经毒性,有很强的致癌性。因此,目前众多学者、专家开发研究被称为第三代絮凝剂的新型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高分子物质,具有生物分解性和环境安全性,主要由蛋白质、多糖、纤维素、脂类和 DNA 等组成。
微生物絮凝剂生产开发中存在絮凝剂产生菌的获得的难题:目前应用的絮凝剂微生物分别属于细菌、放线菌、杆菌和酵母菌等,絮凝菌不同,产生的絮凝剂的分子结构也不同。因此,获得能高效产生絮凝剂的菌株是微生物絮凝剂开发研究的中心。
现有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 101580550 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株好氧罗氏菌属菌株代谢产物胞外多糖、制法和用途。从中国渤海海域野生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分离获得的好氧菌株ZHT4-13、鉴定为罗氏菌属(Ruthia sp.)。经种子培养、扩大培养,其发酵液经乙醇沉淀离心分离得到细胞外多糖MBF4-13。经测定出该细胞外多糖MBF4-13 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对高岭土的FR 值达到80%以上;对六价铬离子去除率达69.3%;对高浓度废水脱色具有较高活性,对亚甲基蓝、墨水蓝、孔雀石绿、结晶紫的脱色率达86.11%、99.49%和97.84%;对活性污泥的性能及结构也有明显改善作用。现在能高效产生絮凝剂的菌株种类较少,还需要继续分离筛选出新的菌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制备的脱色絮凝剂脱色率高,性能稳定,絮凝效果好的脱色絮凝剂制法。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提到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株需氧活性海洋细菌JP是从菲律宾蛤仔黏附淤泥中分离获得,该菌株合适的生长盐度范围为1%-15%。依据《Bergy’s manual of systematical bacteriology》(Brenner, D.J., Krieg, N.R., Staley,J.T. &Garrity, G.M. (eds., 2005),2nd ed., vol. 2, Springer-Verlag, New York,NY.),鉴定为
海洋菌株JP的16S rDNA全基因(1279 bp)已向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基因序列数据库提交,登陆号为KX702268。其全序列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62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