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检扫描车的胶带输送机收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79432.9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0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啸鸣;王国俊;王玉周;蒋瀚義;郭恒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1/00 | 分类号: | B65G4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2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检 扫描 胶带 输送 机收放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检扫描车的胶带输送机收放装置,包括胶带输送机的收放动力机构、收放动力机构安装架和收放传动机构,收放动力机构安装架设置在舱体后舱门内,收放动力机构设置在收放动力机构安装架的顶部,收放传动机构分别设置在收放动力机构两端的下侧,并与收放动力机构衔接。胶带输送机一端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收放传动机构一端铰接,中部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摆臂一端铰接,摆臂另一端与舱体下侧铰接。本发明结构紧凑、强度高,实现了胶带输送机的自动展开和撤收,使用方便灵活。胶带输送机收藏时有效地减小了占用舱体的空间,便于安检扫描车搭载更为先进的安检扫描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安检扫描车的安检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检扫描车的输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安检扫描车的胶带输送机的展开与撤收装置,属于安检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反恐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各进出口港岸和机场、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站点的安检要求越来越高,相关的安检设备也在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大型集会等临时安检要求,移动式安检车辆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移动式安检扫描车一般由载车、舱体、扫描通道、扫描设备和被检行李进出通道处的胶带输送机组成,由于胶带输送机结构过大,重量较重,其撤收状态时占用载车内的空间过大,且不便于展开和撤收。
为了整合安检扫描车的系统功能,现有的移动式安检扫描车通常选用小型胶带输送机,将其水平放置在载车内,使用时移出载车。这种结构使得降低载车自身高度,提高安检通道和安检设备的集成度非常困难,无法搭载更为先进的安检扫描设备,严重影响安检扫描车安检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自动展开和撤收的安检扫描车的胶带输送机收放装置,有效地减小胶带输送机占用的载车空间,进一步提高安检扫描车的性能。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安检扫描车的胶带输送机收放装置,胶带输送机分别设置在舱体后舱门内的被检行李进口处和舱体纵向一侧的被检行李出口处;包括胶带输送机的收放动力机构、收放动力机构安装架和收放传动机构,所述收放动力机构安装架设置在舱体后舱门内,收放动力机构设置在收放动力机构安装架的顶部,收放传动机构分别设置在收放动力机构两端的下侧,并与收放动力机构衔接;胶带输送机一端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收放传动机构一端铰接,胶带输送机中部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摆臂一端铰接,摆臂另一端与舱体下侧铰接。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收放动力机构包括伺服电机-减速机组合、一次转向器、两根传动轴和两个二次转向器,伺服电机-减速机组合的输出端与一次转向器输入端连接,所述一次转向器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对应的传动轴一端连接,传动轴另一端与对应的二次转向器输入端连接,二次转向器输出端与收放传动机构输入端连接。一次转向器两侧的一次转向器输出端与一次转向器输入端构成倒T型结构,二次转向器输入端和二次转向器输出端构成直角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收放动力机构安装架呈门型,采用铝合金型材制成,包括顶部的上横框和通过角连接件分别与上横框两端垂直固定连接的立框,两侧的立框底部固定在舱体后舱门内侧的地板上;所述收放动力机构的伺服电机-减速机组合固定在上横框的中部,两个二次转向器分别通过对应的二次转向器支撑座固定在上横框的两端上,所述立框的中部还设有收放传动机构的支撑框。
进一步地,所述收放传动机构包括丝杆、丝母和丝母支撑座,丝母固定在丝母支撑座中,垂直设置的丝杆与丝母旋合;丝杆上端与二次转向器输出端连接,丝杆下端垂直支撑在丝杆下支撑座上,丝杆下支撑座垂直固定在支撑框的下端外侧。L形胶带输送机安装座垂直固定在丝母支撑座的外侧,胶带输送机一端两侧的轴头分别与L形胶带输送机安装座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94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