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氢转化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0027.9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1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J-F.勒科;F.莫雷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克森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67/14 | 分类号: | C10G67/1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刘维升;黄念 |
地址: | 法国吕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 转化 | ||
本发明涉及采用芳族化合物与树脂的萃取并在下游单元升级加氢转化萃取液与萃余液的深度加氢转化法,包括下列步骤:a)在加氢转化段中,在氢的存在下沸腾床加氢转化该进料,b)在常压分馏段中常压分馏至少一部分获自步骤a)的加氢转化液体流出物以制造包含汽油馏分和瓦斯油馏分的馏分和常压渣油;c)在减压分馏段中减压分馏至少一部分获自步骤b)的常压渣油以获得减压瓦斯油馏分和未转化的减压渣油馏分,d)将至少一部分获自步骤c)的未转化的减压渣油馏分脱沥青,e)对贫沥青质的烃馏分进行液/液萃取以制造富含芳族化合物与树脂的萃取液和贫芳族化合物与树脂的萃余液,至少一部分萃取液被送至加氢转化段的入口作为芳族稀释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度转化重质烃进料以获得可升级的烃馏分如液化石油气(或LPG)、汽油或石脑油、煤油、瓦斯油和油类的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通过引入芳族化合物的萃取来改善转化单元的性能的工艺流程图。
背景技术
作为一般规则,炼油厂包括用于渣油的深度加氢转化的单元,后接常压分馏,随后是减压分馏(vacuum fractionation)以及下游的催化裂化单元和/或加氢裂化单元。任选地,还存在用于将加氢转化过程中未转化的渣油脱沥青的单元。
深度加氢转化过程在炼油厂中用于将重质烃转化为易升级的产品。它们通常主要用于转化重质进料如原油馏分(oil cuts)或重质合成物,例如获自常压和减压蒸馏的渣油,以便将它们转化为更轻质的汽油和瓦斯油。在加氢转化过程中,还产生燃料气和轻质馏分如LPG(液化石油气)和石脑油(汽油馏分)。
该深度加氢转化方法可以是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方法。该技术特别以H-OIL®为名商业化。该进料由此通常是减压渣油(vacuum residue)。
深度加氢转化单元产生具有高沥青质含量的重质未转化渣油。该沥青质是不稳定的,倾向于沉淀在热点(hot spots)中,如炉和塔的底部(更特别在真空塔中)。因此,该单元和塔定期停工清洁,这减少了它们的可用时间。通常,连续运行持续两年,随后该单元停工并打开进行清洁。真空塔甚至更频繁地停工(通常每年)。
沥青质构成了一类可溶于芳族和多芳族溶剂但不溶于脂族烃(正戊烷、正庚烷等等)的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和它们的组成随油进料的来源而变化,但是所述结构的某些原子和基团总是以可变比例存在。可以提及的这些原子的实例是例如氧、硫、氮、重金属如镍和钒。许多多环基团的存在赋予该沥青质分子以高度芳族的特性。由于它们在脂族烃中并随原油或油馏分(也称为衍生产物)的芳香性质或较少芳香性质而变的不溶性,该沥青质可能沉淀出来。这种现象导致在管道和生产设备(反应器、转鼓、塔和交换器)中形成沉淀物。
树脂(resin)是类似于沥青质的烃化合物,但是与沥青质相反,它们可溶于诸如正戊烷或正庚烷的溶剂。树脂通常由稠合的多环核构成,所述多环核由芳族和环状环以及含硫或含氮的杂环组成,与沥青质相比具有低分子量和较不稠密的结构。
改善渣油稳定性的第一种手段是通过对其限制来调节反应段中的转化率。在这种情况下,渣油的稳定性决定了在深度加氢转化单元中可以实现的最大转化率(通常为60重量%至超过80重量%)。
获得深度加氢转化单元转化率提高的另一种方法是使进料与稀释剂混合(5重量%至10重量%,通常为至多20重量%),所述稀释剂由富含单独或作为混合物的芳族化合物与树脂的重质进料组成。这意味着可能运行更长时间,或者对相同的运行长度达到更高的转化程度。通常,该稀释剂可能是来自催化裂化的浆料(即获自FCC的淤渣或重质残余馏分,含有占多数的芳族化合物的360℃+馏分)。
在实践中,精炼厂在加氢转化单元中结合这两种手段(调节转化率和稀释进料)以限制沥青质沉积物。
在典型的炼油厂中,可能的稀释剂如来自催化裂化的重质残余馏分(浆料)可获得的量有限,因此是限制在深度加氢转化单元中能获得的最大转化率的一个因素。
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克森斯公司,未经阿克森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00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