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f27及其在植物促生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0486.7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66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叶健;姚香梅;王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00;A01P21/00;C12R1/3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假单胞菌 pf27 及其 植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f27及其在植物促生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f27,并制备得到微生物菌剂pf27。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菌剂pf27处理后对植物的株高、根长等有明显地提高,对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经pf27处理的作物与对照组相比,促生效果超21.55%,最高可达829.14%,具有广谱、高效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尤其能够促进茄科蔬菜类农作物生长、提高其品质。本发明解决了化学肥料等其它方法效果不佳或者有残留等问题,而且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f27及其在植物促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集约化生产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植株生理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植物病虫害猖獗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的种植效益和健康发展。化学肥料的大范围的过量施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已成为影响环境、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大规模的生产和无限制的大量使用,对人类生活环境和农林牧产品造成污染,危害了人畜健康和水土等环境资源,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前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为此,利用农业生态系中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虫害、病害,提高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有着密切关系,植物的生长势常取决于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结果。在植物--微生物系统中,微生物既与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叶围)又与地下部分相联系,从而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土壤中养分的可利用性及产生一些对植物有益或有害的代谢产物。
过多地偏施单一性质的几种化肥容易导致作物的营养失调,化肥大多是含有各种不同的盐类,其中氮、磷、钾等化学物质极易被土壤固结,在土壤中积累,土质盐碱化,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影响和阻碍农作物对所吸收养分物质的转化吸收,使果蔬生长性状低劣,作物口感和品质变差,质量下降,如蔬菜吃起来不香、瓜果吃起来不甜、口感差,且易腐烂,不宜存放。土壤中一类微生物如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芽孢杆菌等可以借助其代谢过程或代谢产物改善植物生长条件,如增加养分,分泌激素,刺激植物根系发育等,诱导植物产生对植物病害如晚疫病、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害的防御反应。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含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刺激作用的物质。马铃薯根际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的群落动力学以及优势菌株的数量及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为把温室试验所取得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应用于田间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微生物体产生的聚合物具有抗干旱、降低水分胁迫、改善土壤结构、供应植物有机营养和调节离子活性的能力,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期间能溶解土壤中植物难以利用的矿物元素,并把它们转化成具促生活性作用的物质,从而帮助植物吸收各种矿质元素。土壤中含有很多钾细菌和磷细菌,它们能够将土壤矿物无效态的钾和磷释放出来,供植物生长发育用。微生物能促使根系周围的有机物形成腐殖酸,提供植物的抗逆性,降解土壤中污染物,减少对植物的毒性,增加土壤中腐殖酸含量,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更安全有效的代替产品。近年来,微生物制剂因具有环境友好、促生增产、防病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利用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开发成微生物肥料是近年来的研发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27。
本发明提供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27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4105。
本发明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27的分类命名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该菌株已于2017年5月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号为CGMCC No.14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04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