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型生物炭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81597.X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2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晋华;赵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745 | 分类号: | B01J23/745;C02F1/72;C02F101/38;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刘海霞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生物 催化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和环境催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负载型生物炭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硝基苯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也是医药、炸药、印染等行业的主要原材料,一旦管理不当造成泄露或违规排放都会对水体造成极大的污染。硝基苯不仅对水生生态系统有毒害作用,还可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病变。目前硝基苯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微电解法、单质金属还原法、超声波技术、生物法和Fenton氧化法等。综合简单方便、经济高效等方面,Fenton氧化法是最为经济便捷且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理方法。
将生物炭负载铁氧化物制成的催化材料用于异相Fenton降解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硝基苯。生物炭是生物质在限氧或绝氧条件下经高温裂解的产物。生物质在高温裂解的过程中会形成很多孔,因此生物炭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大量污染物,同时也为负载物提供了许多位点。生物炭有极高的碳含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易被矿化,适合作为载体长期使用。
现有的载铁生物炭处理有机废水技术均有不足。武守阳等(武守阳.一种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的磁性颗粒的制备方法:,CN 104307480 A[P].2015.)以花生壳为原材料,经H3PO4、H2SO4的混合液浸渍后再炭化、活化制得生物炭,之后又以FeCl2、FeCl3、氨水为原料制得磁性颗粒后,加入到含有活性炭的液体中,超声制得负载铁氧化物的活性炭,并应用于印染废水的治理中,该方法过程繁琐,方法复杂,对条件要求较高,且通过超声负载的铁氧化物粒子与生物炭的结合不够牢固,容易脱落,材料性能不稳定。周林成等(周林成,马俊俊,张荷,等.一种降解有机染料的生物质磁性炭材料:,CN103480331A[P].2014.)以花生壳为原料,浸渍到草酸铁铵和硝酸铜的混合液中,再经高温炭化制得磁性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在应用于印染废水的异相Fenton处理中时,对废水的治理效果不够好,处理40mg/L的亚甲基蓝废水需10h才能达到全部降解,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陈宝梁等(陈宝梁,陈再明.一种磁性生物碳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CN101642699[P].2010.)将生物质与铁盐溶液混合,要求Fe2+和Fe3+的摩尔比为1:2~2:1,使用NaOH溶液调节pH到9~10,在氮气保护下在100~700℃下进行炭化,但是该材料制备成本较高,且只用于吸附水中的有机染料,材料的孔径单一,不能够充分发挥磁性材料的作用。专利申请201510177420.1将商业活性炭浸渍于已配好的FeCl3的酸溶液中,后经老化、干燥制得载铁活性炭,将其应用于甲苯的吸附中,该方法原材料价格昂贵,成本过高,且吸附后难以再生,对甲苯的最大吸附量仅为226.32mg/g,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负载型生物炭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得的负载型生物炭催化材料对硝基苯废水降解效果好、对硝基苯的去除率高且可重复利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负载型生物炭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生物质破碎,过筛,将破碎后的生物质于400~600℃炭化0.5~4h,炭化结束后,依次用NaOH溶液、H2SO4溶液和乙醇溶液清洗,过滤,烘干得到生物炭(BC);
步骤2,按Fe2+与Fe3+的摩尔比为1:2,Fe与BC的质量比不小于0.4:1,将干燥的生物炭浸渍在FeSO4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边搅拌边升温至60~65℃,随后继续搅拌冷却至30~40℃,在悬浮液中加入尿素,于80~90℃搅拌1~2h,静置过夜,过滤,依次用水和乙醇清洗,烘干,研磨,过筛,得到负载型生物炭催化材料。
步骤1中,所述的NaOH溶液的浓度为2.5mol/L,所述的H2SO4的浓度为1mol/L,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95%,清洗时间为2h。
步骤2中,所述的混合溶液中,FeSO4的浓度为0.06~0.15mol/L,FeCl3的浓度为0.12~0.30mol/L,所述的尿素与Fe的摩尔比不小于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15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