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内噪声室内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1634.7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0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张争奇;罗要飞;田中男;许铖;王素青;王佳蓉;张世豪;张伟;黄硕磊;李卓琳;杨建华;李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 |
代理公司: | 61200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噪声 室内 测试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内噪声室内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通过设置密闭型测试空腔以及通过弹簧支架连接测试轮胎,本装置为单独研究路面激励引起的车内噪声提供了途径,避免了发动机振动、外界环境噪声等对试验结果的干扰;染后采用提升测试轮胎至一定高度释放的手段来实现汽车行驶条件下路面对车轮的冲击力及激励作用,减少了室内路面试件铺筑的长度和工作量,采用弹簧支架、密闭测试空腔的设置及其内部噪声的收集方式,符合路面激励引起车内噪声的传递模式;本发明通过研究车内噪声与路面铺筑结构、表面纹理特征等的关系,确定影响其车内噪声的主要因素;本装置具有加工成本低、空间占有小以及不需要铺筑相应路面的有点,且测试方便、结果重现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路面功能型特征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内噪声室内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严重影响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由于公路沿线人口分布、空间密闭程度、噪声敏感性要求等的不同,其导致噪声的影响受众对象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及村镇路段,交通噪声的受众对象主要是车外人群,其来源为轮胎-路面噪声;而对于公路穿越隧道、地广人稀等的路段,噪声的受众对象主要为车内的司乘人员,其来源为车身壁板振动引起的噪声。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内噪声来源中的发动机振动噪声、外环境传入的噪声等得到了有效控制,而由路面激励引起的车内噪声却成为影响乘车舒适性的重要部分。目前用于测量车内噪声参照的规范为《声学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GB/T 18697-2002),该方法为定量评价不同路面的车内噪声水平提供了可能;但测试需要铺筑相应类型的路面,不仅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环境条件不易控制等。另外,转鼓法、轮胎下落法等室内测试噪声的方法,其获取的噪声为轮胎-路面噪声,即车外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开发一种基于路面激励引起的车内噪声室内测试装置,以模拟路面激励轮胎通过悬架系统传递给车身结构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解决目前尚没有车内噪声室内模拟测试装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噪声室内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内噪声室内测试装置,包括密闭型测试空腔以及用于支撑测试空腔的支撑支架,测试空腔下端通过弹簧支架连接有测试轮胎,测试轮胎下方设有固定的路面板试件,测试空腔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声音传感器的声音测试孔,声音传感器通过多通道分配器连接于计算机。
进一步的,测试空腔侧面设有观察窗,测试空腔在支撑架上的高度可调,支撑架下端固定于地面上;声音传感器通过测试空腔上的测试孔置于空腔内,以收集壁板振动引起的噪声,并借助数据线连接于多通道分配器上。
进一步的,声音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固定件进行固定,传感器固定件为可调支撑架。
进一步的,路面板试件通过固定夹具固定在地面上。
进一步的,固定夹具包括两个左右对称固定设置的三角挡板,路面板试件放置于两个三角挡板之间,路面板试件与三角挡板之间通过楔形块进行固定。
一种用于车内噪声室内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路面板试件放置于两个三角挡板之间,然后通过楔形块进行固定;
2)、然后将声音传感器置于测试空腔内;
3)、然后通过弹簧支架将测试轮胎提升至一定高度后自由落下,使测试轮胎撞击路面板试件表面,然后通过设置在测试空腔内的声音传感器将采集到的声音信息通过多通道分配器传递至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分析并储存。
进一步的,具体的,步骤1)中,确保测试轮胎与路面板试件中心位置表面接触。
进一步的,步骤2)中,通过传感器固定件将声音传感器进行固定,然后通过观察窗观察并调整声音传感器在测试空腔的上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16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