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化炉可燃废气燃烧热量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83716.5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0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邓胜祥;邓加奇;钟频;周杉;刘世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F24H1/14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 可燃 废气 燃烧 热量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炉可燃废气燃烧热量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工业生产过程中,余热的回收和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对于余热回收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十分重要。
本发明主要针对钽铌制品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碳化炉,这种炉子在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可燃废气一氧化碳CO,这种气体有毒,之前的处理方法是在炉子上点火烧掉。既造成可燃气体的大量浪费,又在生产车间造成热污染。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生产车间的热污染,同时将废可燃气体CO的燃烧热量进行回收利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当前某些工业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可燃废气体的燃烧热量的回收问题,提供一种碳化炉可燃废气燃烧热量回收装置,使其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以及热量回收效果好的优点,从而大幅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能耗。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碳化炉可燃废气燃烧热量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腔以及穿过余热回收腔的余热回收管,所述余热回收腔上设置有燃烧口以及燃烧产物排气口,所述余热回收管内流通导热介质。
进一步,所述余热回收管包括依次连通的主流管道、蛇形管体以及合流管,所述蛇形管体位于余热回收腔内。
进一步,所述余热回收管包括并列布置的多条蛇形管体,所述主流通道通过分流管与每条蛇形管体的一端连通,每条蛇形管体的另一端均与合流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蛇形管体包括多段交替连接的竖直蛇形管体段和水平蛇形管体段。
进一步,所述余热回收腔由耐高温隔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余热回收腔由透明耐高温隔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燃烧口设置在余热回收腔的底部,所述余热回收腔顶部设置有两个燃烧产物排气口,两个燃烧产物排气口分布在余热回收腔的两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废可燃气体燃烧热量转化成需要加热导热介质的热量,即解决了废气排放的污染,又减少了所需被加热导热介质的加热能量,可以很好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2)本发明的热量回收装置,通过余热回收腔以及余热回收管的合理组装,并合理布置余热回收管,囊括了传导、对流、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确保了可燃废气燃烧热量的有效回收。
3)余热回收管包括蛇形管体,蛇形管体有效增加了导热介质通过本装置的时间,且提高了导热介质的换热面积,大大增加了导热介质的吸热量,保证了热量回收的热效率。
4)所述蛇形管体包括多段交替连接的竖直蛇形管体段和水平蛇形管体段,从而增大了覆盖区域以及受热面,大大提高了导热介质的换热面积,使导热介质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最大限度地回收了热量。
5)余热回收腔由透明耐高温隔热材料制成,可以有效防止可燃废气燃烧热量向环境散发,保证装置内部的热量;同时方便操作人员随时观察装置内部的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6)将余热回收腔的燃烧口置于自燃火焰上方,加热回收装置中的导热介质,在不改变碳化炉现有生产工艺和主体设备的条件下,实现热量的回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37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转窑转动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催化燃烧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