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盐差能直接产氢的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3766.3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6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徐铜文;陈霞;蒋晨啸;王秋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B1/10 | 分类号: | C25B1/10;C25B13/02;C25B9/08;C25B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牛海军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盐差能直 接产 设备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盐差能直接产氢的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具体地,所述利用盐差能直接产氢的设备包括反向电渗析装置、阳极液贮存罐、阴极液贮存罐、浓溶液贮存罐和淡溶液贮存罐。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不外加电源情况下,利用不同浓度盐溶液的势能差,在反向电渗析装置两侧的阳极室和阴极室里分别采用碱性电解质和酸性电解质,直接在反向电渗析装置的电极上发生水解半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并通过气液分离系统在线分离气体。该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不仅能降低水解制氢能耗,提高电极稳定性,且工艺简单,无需外加能源、无污染,产氢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氢气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盐差能为直接推动力,通过反向电渗析直接产氢的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正面临即将枯竭的困境,而且因燃烧化石能源导致的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亦日益严重,研究并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研究证明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盐差能和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其中氢能由于其易储存、能量密度高、来源广泛、且燃烧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能源之一。然而,目前化工中所使用的氢气大多是产自诸如天然气、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的气化裂解,例如甲烷的重整,这些方法仍然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及空气污染。而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可以生产高纯氢,但低的能量效率和不断增加的电力价格阻碍了此工艺的发展。同时,由于电解过程中的电能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应用优势。将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应用于电解制氢过程,可以避免以上的弊端。另外由于大多的可再生能源受到气候环境、季节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无法直接并入电网应用,通常需要转化为其它能量形式,或者利用液流电池将电能转化贮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成本,降低了过程的可行性。
例如,大多数盐差能均用于产电,反向电渗析(RED)是将盐差能(由浓度差而产生的化学能)进行能量转化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转化效率约为10%,然而,由于存在地区差异性,以及季节不稳定性,使其产生的电并入电网较为困难,因此,将反向电渗析产生的电能转化为其他能源,才能解决储存运输的问题。由此,对将盐差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解水产生高效环保的氢能存在增长和更新的兴趣和需求。
若采用常规的反向电渗析装置产生电能,作为能量来源驱动常规的电解槽制备氢气,会有以下问题:(1)两套装置均需在两侧存在一对电极,并发生电化学反应,能量消耗大;(2)水电解槽在阴极和阳极之间仅有一张隔膜,在隔膜两侧电极上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会穿过隔膜发生混合;(3)常规水电解槽中,标准电极电位E0=1.229V,水解能耗高,并且电解质在阴极室和阳极室中均相同,对于金属电极的选择很苛刻。鉴于此,开发一种利用盐差能为直接推动力,采用反向电渗析来制备氢气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盐差能直接产氢并在线分离的系统及其工艺。
本发明利用反向电渗析装置,在反向电渗析装置两侧的阴极室和阳极室通入合适的酸性电解质和碱性电解质,直接在反向电渗析装置的电极上发生水解半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与常规水电解槽标准电极电位E0=1.229V相比,标准电极电位E0降低为0.4V。同时,通过不同的电极环境,允许分开的两个水解半反应的催化剂/电解质配对的独立优化,消除了析氧催化剂在酸环境中不稳定及析氢催化剂在碱环境中不稳定的弊端。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向电渗析两侧电极之间间隔有重复排列的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避免了电解液的相互渗透,同时阻碍了气体产物间的混合,提高了氢气产品的纯度。因此,本发明中所述的利用反向电渗析为手段,结合气体在线检测与分离系统,利用盐差能来直接制备新型氢能源的方法能降低电解过程中的水解电压,减少能耗,提高电极稳定性,且工艺简单,无需外加能源、无污染,产氢效率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利用盐差能直接产氢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37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