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豆蛋白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4070.2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0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邓腊云;王勇;陈泽君;范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9J189/00 | 分类号: | C09J189/00;C09J11/08;C09J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41000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豆蛋白 胶黏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蛋白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胶黏剂,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100重量份的水,10‑30重量份的大豆蛋白粉,0.5‑5重量份的碱,5‑60重量份的多元醇物质,5‑20重量份的交联剂,0.1‑0.5重量份的防腐剂,0.1‑2重量份的消泡剂。将水、碱与多元醇物质配成改性溶液,搅拌5‑30分钟后,加入大豆蛋白粉、防腐剂和消泡剂,搅拌30‑90分钟形成均匀的胶状体,再加交联剂搅拌30‑90分钟后得到大豆蛋白胶黏剂。本发明制备的胶黏剂无“氨污染”和“甲醛污染”,达到了环保性能和耐水性能良好的目的,并具有可生物降解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胶黏剂及其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木材胶黏剂的大豆蛋白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木材胶黏剂中主要使用有甲醛释放的脲醛树脂作为胶黏剂。随着人们对木质板材甲醛释放危害人体健康的关注,一些无甲醛添加的胶黏剂如大豆蛋白胶黏剂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性较差,需要提高其耐水性能才能用于木材胶黏剂以满足使用环境对耐水性能的要求,一些改性技术手段如申请号102719217A(2012.10.10)的中国发明专利采用碱和改性剂配合进行改性,其中改性剂优选为尿素,以提高耐水性能;如申请号101629019A(2010.01.20)的中国发明专利使用的改性剂也用到尿素。由于尿素在胶黏剂中的添加,采用有尿素添加的胶黏剂制作的木质板材会有氨气释放,对室内环境造成“氨污染”。传统的“氨污染”主要来自混凝土中添加尿素作为防冻剂,以及在室内装饰材料涂饰时采用氨水作为添加剂。氨是一种无色且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它对所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向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采用尿素作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改性剂,会增加产品使用环境的“氨污染”,同样会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一些采用石化资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等作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交联剂,造成胶黏剂无法可生物降解,其废弃物将产生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大豆蛋白胶黏剂。
本发明的大豆蛋白胶黏剂,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100重量份的水,10-30重量份的大豆蛋白粉,0.5-5重量份的碱,5-60重量份的多元醇物质,5-20重量份的交联剂,0.1-0.5重量份的防腐剂,0.1-2重量份的消泡剂。
具体的,所述大豆蛋白粉是以大豆加工剩余物豆粕为原料,经过研磨而成,蛋白含量≥50%。
优选地,所述大豆蛋白粉为低变性大豆蛋白粉;低变性大豆蛋白粉是大豆采用闪蒸脱溶工艺得到的脱脂豆粕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大豆蛋白粉,在水中有更好的分散性。
具体的,所述碱为氢氧化钠。
具体的,所述多元醇物质为丙二醇、丙三醇、山梨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具体的,所述交联剂为双醛淀粉。
具体的,所述防腐剂为苯并异噻唑啉-3-酮。
具体的,所述消泡剂为甲基硅油或大豆植物油。
本发明的胶黏剂采用碱与多元醇类物质进行混合改性,多元醇类物质对大豆蛋白有增塑的作用,可以防止碱改性造成的大豆蛋白过度降解,维持大豆蛋白适度降解的空间结构,使大豆蛋白胶黏剂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同时,采用双醛淀粉为交联剂,双醛淀粉是一种高反应活性的羰基化合物,能与大豆蛋白进行交联反应,双醛淀粉是以来源广泛的可再生的植物资源为主要原料,比采用其它以石化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交联剂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等更具有环保性,并具有可生物降解的优势。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未经湖南省林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40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