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油管清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6583.7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42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汤历平;王成涛;祝效华;姚红;胡莉;周韬;石佳;谢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37/02 | 分类号: | E21B37/02;E21B2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李林合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堵板 开关帽 开关短节 双扭簧 圆销 径向开口 连续油管 内部流体 清蜡装置 喷射头 刮蜡 流道 芯轴 转动 密封圈 过渡接头 剪切销钉 径向轴承 流体作用 喷射接头 喷射壳体 油管接头 油管内壁 支承壳体 封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油管清蜡装置,主要由油管接头、过渡接头、支承壳体、开关帽、开关短节、刮蜡筒、喷射接头、喷射壳体、芯轴、径向轴承、喷射头、双扭簧、圆销、堵板、密封圈和剪切销钉组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堵板通过圆销固定于开关短节上,开关短节设有径向开口用于放置堵板,在堵板与开关短节之间设有双扭簧;当所述堵板在未受开关帽内部流体的作用时,双扭簧使得开关帽的流道被堵板封堵;当所述堵板承受开关帽内部流体的作用时,开关帽的流道打开,堵板绕圆销转动并位于开关短节的径向开口中;芯轴与喷射头连接,二者在流体作用下转动,油管内壁上的清理物在刮蜡筒作用下被刮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油管清蜡装置,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井下工具技术领域或石油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油层出砂现象日益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作业。连续油管具有可带压作业、可连续起下、设备体积小和作业周期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油气采出液中包含着有蜡物质,这些物质可与砂砾结合,从而结垢或结蜡附于连续油管内壁。在作业现场中,为保证油气开采的正常开展,需要对连续油管进行清蜡除垢处理。目前,普通采用的工艺是进行冲砂处理从而完成连续油管的除蜡。尽管已有多种关于连续油管清蜡的结构和技术,且部分装置可实现部分现场作业的要求,但总体技术的处理效率不高,无法满足钻采现场对于连续油管清蜡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上述难点,特提出一种连续油管清蜡装置,从而实现对连续油管内壁的清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此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续油管清蜡装置,主要由油管接头、过渡接头、支承壳体、开关帽、开关短节、刮蜡筒、喷射接头、喷射壳体、芯轴、径向轴承、喷射头、双扭簧、圆销、堵板、密封圈、剪切销钉和钢球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接头与过渡接头通过剪切销钉连接,所述过渡接头与支承壳体、开关帽与开关短节、支承壳体与刮蜡筒、刮蜡筒与喷射接头、喷射接头与喷射壳体、芯轴与喷射头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所述开关帽和开关短节置于支承壳体内部,二者沿清蜡装置轴向的位移由过渡接头的下端和支承壳体内部的台阶限制;所述堵板通过圆销固定于开关短节上,开关短节设有径向开口用于放置堵板,在堵板与开关短节之间设有双扭簧;当所述堵板在未受开关帽内部流体的作用时,双扭簧使得开关帽的流道被堵板封堵;当所述堵板承受开关帽内部流体的作用时,开关帽的流道打开,堵板绕圆销转动并位于开关短节的径向开口中;所述刮蜡筒内部为空心圆轴,其外部为空心圆筒且该空心圆筒设有径向开口;所述油管接头与过渡接头、支承壳体和开关帽、喷射接头与芯轴、喷射壳体与芯轴之间均设有密封圈;所述喷射壳体与芯轴之间设有两副径向轴承;所述喷射头上设有径向偏心喷射孔。
所述的一种连续油管清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球的外径小于油管接头和过渡接头的内径,大于开关帽的内径。
所述连续油管清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流体由所述油管接头流入装置时,处于闭合状态的由开关帽、开关短节、堵板、双扭簧和圆销构成的开关机构被流体打开,流体通过开关帽和开关短节,进入刮蜡筒和芯轴并由喷射头流出;喷射头上的径向偏心喷射孔使喷射头及与其固连的芯轴转动;装置中芯轴的转动通过芯轴与喷射壳体间的两副径向轴承扶正;整个装置沿连续油管轴线向下移动,高压流体首先通过喷射孔对连续油管内壁进行清理,然后再通过刮蜡筒进行刮切。
所述连续油管清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出现井下流体由下往上涌的异常情况时,堵板在双扭簧的作用下关闭开关帽,使得井下流体无法上涌。
所述连续油管清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装置中的刮蜡筒在操作中遇卡时,沿装置内的流道投入钢球,钢球将开关帽的上端面封堵,在流体压力作用下油管接头和过渡接头间形成轴力而剪切销钉承受剪力;当剪切销钉被剪断后,油管接头及其上部装置可从井中取出,从而降低井下事故的处理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65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