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卡终端的用户号码使用类型识别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7125.5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1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生;郑浩彬;吕汉鑫;郝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06 | 分类号: | H04W12/06;H04W12/69;H04W8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曹杰 |
地址: | 51062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终端 用户 号码 使用 类型 识别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卡终端的用户号码使用类型识别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读取包括:用户号码、IMEI号、数据业务使用量和语音业务使用量的数据关系表;读取数据业务使用量大于零的用户号码和对应的IMEI号建立第一用户集合;读取数据业务使用量等于零且语音业务使用量大于零的用户号码和对应的IMEI号建立第二用户集合;根据第一用户集合与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号码对应的IMEI号识别双卡终端中用户号码的使用类型。本发明实施例利用用户号码、对应的IMEI号、双卡终端上报IMEI号的特性、数据业务使用量和语音业务使用量,实现了自动识别双卡终端的用户号码使用类型,提高了识别效果、降低了识别成本,对转网营销及营销成效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智能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卡终端的用户号码使用类型识别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双卡终端是指一部手机通过放置两张卡,同时接收来自两个通信网络的信号。近些年上市的终端中,双卡终端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0年新上市的终端中,双卡终端占比约10%,到2016年新上市终端中,双卡终端占比上升至约75%,增速迅猛。由于“全网通”类型的双卡终端的增加,随之而来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引起了运营商的关注:
(1)如何识别双卡终端中两个卡槽的使用情况?如卡槽1、2是否都在使用?(2)卡槽1、2是否跨运营商?如何针对同时使用两个运营商SIM 的用户进行转网营销?
这两个问题可以总结为:如何识别双卡终端的号码使用情况。目前,识别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方法一:通过终端侧的APP进行采集:可以通过开发Android APP,使用Android提供的ITelephony接口,可以获取终端的双卡状态、双卡各自处于的网络制式等信息。
优缺点:该方法可以在终端侧获取双卡终端相关的更多信息,缺点是需要目标用户安装该Android App,且ITelephony接口需要针对不同厂家的终端进行适配,部分厂家的终端屏蔽了该接口导致获取不了准确的双卡状态。
方法二:通过客服外呼的方式进行收集:在处理双卡终端投诉时,通过客服外呼的方式,询问用户所使用终端的双卡情况以及对应的运营商及号码。
优缺点:该方法简单直接,但会对用户产生骚扰,收集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用户对双卡终端的认识,收集成本高。
因此,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既不要求用户在移动终端安装软件又不需要询问用户的情况下,获知双卡终端的号码使用情况。提供一种自动识别双卡终端的号码使用情况的方法是目前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卡终端的用户号码使用类型识别方法及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卡终端的用户号码使用类型识别方法,包括:
读取预设数据关系表,所述数据关系表包括:用户号码、国际移动设备标识码IMEI号、数据业务使用量和语音业务使用量;
读取数据业务使用量大于零的用户号码和对应的IMEI号建立第一用户集合;读取数据业务使用量等于零且语音业务使用量大于零的用户号码和对应的IMEI号建立第二用户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集合中的用户号码对应的IMEI号与所述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号码对应的IMEI号,对双卡终端中用户号码的使用类型进行识别;其中,所述使用类型包括主卡类型和副卡类型,数据业务使用量大于零的对应所述主卡类型,数据业务使用量等于零且语音业务使用量大于零的对应所述副卡类型。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卡终端的用户号码使用类型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单元,用于读取预设数据关系表,所述数据关系表包括:用户号码、国际移动设备标识码IMEI号、数据业务使用量和语音业务使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71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