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化硅微粉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9047.2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81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时松超;张瑞芳;关春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西利康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977 | 分类号: | C01B32/97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11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硅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化硅微粉的制备方法,以竹炭微粉为碳源,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包括以下步骤:(1)选用粒径在0.35~0.8μm的竹炭微粉;(2)制备竹炭微粉分散液:将竹炭微粉、葡萄糖酸和去离子水混合,经强力机械搅拌1~2小时;(3)将正硅酸乙酯加入到步骤(2)中制备的竹炭微粉分散液中,搅拌反应3~5小时,过滤用无水乙醇洗涤,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固体置于真空高温烧结炉中,在1500~1800℃下加热3~5小时,得到碳化硅微粉。本发明碳源和硅源形成超紧密接触的混合反应体系,制备的碳化硅微粉纯度高、粒度分布均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化硅微粉的制备方法,具体是以竹炭微粉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制备碳化硅微粉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细陶瓷,碳化硅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碳化硅粉体特性是影响碳化硅陶瓷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碳热反应是一种合成碳化硅粉体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规模化碳热反应生产碳化硅粉体的是Acheson法,但该方法存在杂质含量多、粒径不易控制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碳化硅材料的应用。高纯度、粒径可控是碳热合成碳化硅粉末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硅源、碳源以及工艺条件。长期以来,硅源多采用石英砂、二氧化硅粉体、硅粉、硅烷等,近年来,含有高反应活性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硅溶胶被认为是合成碳化硅的最有效的硅源之一。碳源的选择局限于石墨、碳粉,一些含碳高分子如蔗糖、淀粉、酚醛树脂、沥青等也有广泛研究。石墨和碳粉作为碳源,与硅粉等生成碳化硅主要为固相反应,而固相反应过程存在接触面积有限、反应不充分等缺点,影响了碳化硅粉体的收得率;而以高分子为碳源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纯度、晶型及粒度可控的碳化硅粉末,但反应复杂、产率偏低、有害衍生物残留量大,从而影响了其推广应用。开发新的碳源和硅源反应体系是生产碳化硅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碳化硅微粉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碳源和硅源形成超紧密接触的混合反应体系,制备的碳化硅微粉纯度高、粒度分布均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以重量份计,其步骤如下:
(1)选用粒径在0.35~0.8μm的竹炭微粉;
(2)制备竹炭微粉分散液:将10~12份竹炭微粉、0.5~2份葡萄糖酸和65~80份去离子水混合,经强力机械搅拌1~2小时;
(3)将42~210份正硅酸乙酯加入到步骤(2)中制备的竹炭微粉分散液中,搅拌反应3~5小时,过滤用无水乙醇洗涤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固体置于真空高温烧结炉中,在1500~1800℃下加热3~5小时,得到碳化硅微粉。
其中所述的步骤(3)中过滤得到的固体放入烘箱中,真空条件下,在100~110℃干燥5~7小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利用葡萄糖酸上的羟基和羧基与竹碳微粉粒子的表面上所存在的羧基以及羟基相互作用,使葡萄糖酸吸附于竹碳微粉粒子表面,增大竹碳微粉粒子的分子极性,使竹碳微粉粒子在水中更易分散。同时,葡萄糖酸的羧基通过部分电离而相互静电排斥,还有竹碳微粉粒子吸附葡萄糖酸所产生的空间位阻作用,使竹炭微粉更容易分散且分散状态中的稳定性较好。
本发明在分散好的竹炭微粉分散液中加入正硅酸乙酯,利用溶胶凝胶法将正硅酸乙酯水解得到的二氧化硅包覆在竹炭微粉上,这样就形成了超紧密接触的混合反应体系。同时葡萄糖酸上的羟基和羧基与二氧化硅的表面上所存在的羧基以及羟基相互作用,使混合体系中竹炭微粉和二氧化硅接触更紧密、牢固。本发明中形成的超紧密接触混合反应体系能使二氧化硅和竹炭微粉充分的反应,得到高收率、高纯度和粒径分布均匀的碳化硅微粉。本发明工艺简单,制备的碳化硅微粉杂质少,简化了后续处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以下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西利康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郑州西利康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90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