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湿法脱硝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99911.7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89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张焕然;衷水平;陈杭;王俊娥;林泓富;吴健辉;张永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紫金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1D53/56;B01D53/7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642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湿法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湿法脱硝的方法及其装置,将包括3‑10%NaOH水溶液、乙二胺与钴重量比为1.5‑3:1的络合剂、除硝剂与催化剂混合得到脱硝组合试剂后通入氧气进行活化,然后通过管道将所述脱硝组合试剂从喷淋塔的上部通入喷淋塔内,再将待脱硝的烟气通过风机从喷淋塔的下部通入所述喷淋塔内,所述脱硝组合试剂与待脱硝的烟气接触并发生反应脱硝。本发明操作简单、高效、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湿法脱硝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化石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其中有90%以上是NO,进入大气后逐渐氧化成NO2,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氮氧化物会破坏人体呼吸系统,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2)一氧化氮对植物叶片等不会引起斑害,但能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植物叶片气孔吸收溶解二氧化氮,就会造成叶脉坏死,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的烟气脱硫、除尘技术,而烟气脱硝却是难点,因此研究和开发简单、廉价和实用的控制新技术是近年来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重点。
烟气脱硝技术从作业介质分类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干法脱硝包括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巧(SNCR)、SCR/SNCR联合法巧吸附法等。目前阶段,大型燃煤电厂中大规模应用的是SCR民法,SCR法也存在占地面积过大、液氨易泄漏、催化剂昂贵并易中毒等缺点。SNCR法主要缺陷是脱硝效率低和液氨泄漏。其他干法技术由于技术难度和成本因素等原因也未能工业化。湿法脱硝技术主要包括酸碱吸收法、氧化还原法和液相络合法。湿法脱硝的主要难点在于NO在水中溶解度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液相络合法利用铁、钻、镍等过渡金属可与形成π-酸配位体络合物的性质,从而增大了在水中的溶解度来达到脱硝的目的。目前主要的络合吸收试剂有Fe(II)EDTA法,Fe(II)DMPS法,钴氨溶液,二乙胺合钴等。但铁络合法中Fe(II)易被氧化成Fe(III)使络合NO的效果迅速降低;钴氨、乙二胺合钴虽然具有较好的络合效果,但溶液体系中NO转化成NO2的速率慢,反应时间长,脱除效果有待提高。CN102728215A(公开日:2012-10-17)通过添加锰酸钾、碘酸钾或高锰酸钾中的一种实现NO的强化氧化,但该添加剂存在药剂耗量大、成本高、废水处理困难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高效湿法脱硝的方法及其装置,操作简单、高效、环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湿法脱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含有3-10%NaOH水溶液、乙二胺与钴重量比为1.5-3:1的络合剂、除硝剂与催化剂混合得到脱硝组合试剂后通入氧气进行活化;
S2通过管道将所述脱硝组合试剂从喷淋塔的上部通入喷淋塔内;
S3将待脱硝的烟气通过风机从喷淋塔的下部通入所述喷淋塔内;
S4喷淋塔内,所述脱硝组合试剂与待脱硝的烟气接触并发生反应脱硝。
进一步地,所述除硝剂为尿素,所述催化剂为氯化铵、氯化钠、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脱硝组合试剂包括0.3-2重量份的络合剂、2-10重量份的除硝剂、0.01-0.1重量份的催化剂,100重量份的5%NaOH水溶液。
进一步地,步骤S4中,所述喷淋塔内从下往上依次设有多层填料,每层填料的上方均设有雾化喷头连通于所述管道。
进一步地,步骤S4中,烟气经过脱硝后得到的气体从喷淋塔的顶部出口经过除雾丝网排出。
进一步地,步骤S4中,与待脱硝的烟气接触并反应后剩下的液体从喷淋塔的底部出口排出,并重新用于脱硝组合试剂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紫金铜业有限公司,未经紫金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999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