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及其两段式气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0836.1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8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邵如意;毕大鹏;刘淑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达锂电装备有限公司;河南科达东大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56 | 分类号: | C10J3/56;C10J3/48;C10J3/72;C10J3/84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侯晔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流 循环 流化床 组合 气化 系统 及其 段式 方法 | ||
1.一种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包括互相连通的气流床(1)和循环流化床(2),其特征在于,气流床(1)气化采用整个系统的飞灰作为原料,循环流化床(2)气化采用气流床(1)产生的一定温度压力的烟气作为一次风和气化剂;所述飞灰热值不低于3500cal/kg;所述气流床(1)为循环流化床(2)提供750℃-1200℃的高温一次风和气化剂;所述气流床(1)的压力在0-5MPa范围内调节,氧气与飞灰含碳的质量比为1-4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和循环流化床(2)依次通过气管(9)连通的气固分离器(3)、换热器Ⅰ(4)、除尘器(5)和气站(200);气固分离器(3)底部通过返料管道和循环流化床(2)相通;所述除尘器(5)的底部飞灰通过飞灰输送管(10)和气流床(1)的顶部燃烧器相通;所述气流床(1)开有气化剂出口(11),通过管道和循环流化床(2)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5)的底部和气流床锁斗(6)、给料罐(7)依次通过飞灰输送管(10)连通后,给料罐(7)再通过飞灰输送管(10)和气流床(1)的顶部燃烧器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固分离器(3)为旋风分离器;所述气流床(1)内置换热器Ⅱ(12);所述气流床(1)和循环流化床(2)的正下方配置渣池(8);所述换热器Ⅰ(4)通过冷媒进口(41)、冷媒出口(42)和余热利用单元相通;所述除尘器(5)为布袋除尘器。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的两段式气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步骤一、燃料反应:规定粒径的燃料由燃料仓(100)输送到循环流化床(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步骤二、分离:循环流化床(2)内反应产生的含尘可燃性气体产物进入通过气管(9)进入气固分离器(3)分离;
步骤三、循环流化:气固分离器(3)分离后的大颗粒通过返料管道返回循环流化床(2)循环反应;
步骤四、可燃性气体产物除尘:气固分离器(3)分离后的可燃性气体产物通入除尘器(5)除尘,将可燃性气体产物中的飞灰分离,除尘后的可燃性气体产物通入气站(200);
步骤五、飞灰气化燃烧:分离后的飞灰通过气力输灰单元和飞灰输送管(10)输入气流床(1)进行两段式气化燃烧;
步骤六、烟气再利用:气流床(1)产生的一定温度压力烟气作为循环流化床(2)的一次风和气化剂通过气化剂出口(11)进入循环流化床(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的两段式气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气固分离器(3)分离后的可燃性气体产物先通过换热器Ⅰ(4)冷却后再通入布袋除尘器除尘;换热器Ⅰ(4)外接余热利用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的两段式气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床(1)气化剂为纯氧、富氧空气、空气、水蒸气或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多种气化剂;所述气站(200)续接脱硫单元后供用户使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气流床与循环流化床组合循环气化系统的两段式气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为煤、生物质、城市垃圾、高含水固体废弃物、石油焦中一种或多种固体燃料;所述规定粒径的燃料粒径小于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达锂电装备有限公司;河南科达东大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达锂电装备有限公司;河南科达东大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083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