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定车轮顶升装置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03263.8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4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杨银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银芝 |
主分类号: | B60S13/00 | 分类号: | B60S13/00;B66F13/00 |
代理公司: | 常德市长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3204 | 代理人: | 张启炎 |
地址: | 415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车轮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顶升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固定车轮顶升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车辆都配备有“车载千斤顶”,防备行驶途中更换轮胎使用,但是行车途中车轮打滑,车轮陷入泥中后,“车载千斤顶”就会无能为力,一般汽车还要配备“猴爬杆千斤顶”将车轮吊起,再在车轮下垫硬物来脱困,但是,不是所有的车辆均可配备“猴爬杆千斤顶”,因为“猴爬杆千斤顶”很长,最短的也有1米多长,一般小型车辆没有空间存放;另外“猴爬杆千斤顶”比较笨重、对材质要求高、成本贵;而“车载千斤顶”必须在车辆底部使用,在车辆车轮卧泥时,没有空间,无法使用,其次“车载千斤顶”在车轮卧泥时,车辆底部即使有空间,但顶升高度根本达不到将车轮从陷泥中脱困,因为车轮同车身还有减震簧连接,再就是“车载千斤顶”因在车辆底部使用,给操作者带来极大不便,其一难以看清车辆底部情况,找不到合适位置;其二,操作危险大,一旦位置不好,造成顶起过程中滑落,会伤人伤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固定车轮顶升装置及其方法。
这种固定车轮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抱紧装置和支撑架,车轮抱紧装置由块状物和限制件组成,支撑架焊接或铰接在车轮抱紧装置上。
进一步,支撑架包含横块和斜支撑杆,横块水平焊接或铰接在车轮抱紧装置前面,斜支撑杆连接横块和车轮抱紧装置。
进一步,块状物为倒Y形架,限制件为第一弯钩,在倒Y形架底部左右两侧分别向倒Y形架后方伸出有第一弯钩,第一弯钩为L形,第一弯钩的宽度为5-15cm,第一弯钩之间的夹角为90°-120°。
进一步,块状物为方形架,限制件为第二弯钩,在方形架底部左右两侧分别向方形架后方伸出有第二弯钩,第二弯钩宽度为2-15cm。
进一步,块状物为倒T形架,限制件为U型螺杆或T型螺杆或绳,倒T形架底部中开有孔,左右两侧分别开有槽,中间的孔匹配T型螺杆,两侧的槽匹配U型螺杆或绳。
进一步,倒T形架后方中线连接有第一托板,第一托板长8-30cm。
这种固定车轮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车轮抱紧装置放置到车轮上把车轮锁住,然后用车载千斤顶顶车轮抱紧装置。
进一步,用车轮抱紧装置的倒Y形架放置在车轮外侧面,倒车轮抱紧装置的第一弯钩与车轮圆周面接触且相切,然后用车载千斤顶顶车轮抱紧装置的支撑架。
进一步,用车轮抱紧装置的方形架放置在车轮外侧面,车轮抱紧装置的第二弯钩向上挂住车轮辐翼,然后用车载千斤顶顶车轮抱紧装置的支撑架。
进一步,用车轮抱紧装置的倒T形架放置在车轮外侧面,用U形螺杆从车轮辐翼后方穿过倒T形架的槽,用螺母锁紧;或者T形螺杆从车轮翼孔后插入倒T形架孔中,用螺母锁紧;或者用绳将车轮辐翼同倒T形架锁紧,然后用车载千斤顶顶车轮抱紧装置的支撑架。
进一步,用车轮抱紧装置倒T形架放置在车轮外侧面,第一托板与车轮钢圈接触,用U形螺杆从车轮辐翼后方穿过倒T形架的槽,用螺母锁紧;或者T形螺杆从车轮翼孔后插入倒T形架孔中,用螺母锁紧;或者用绳将车轮辐翼同倒T形架锁紧,然后用车载千斤顶顶车轮抱紧装置的支撑架。
本发明有益效果:一是本装置简单轻便、体积小,携带方便。体积和重量均只有“猴爬杆千斤顶”五分之一左右;二是本装置直接同“车载千斤顶”配合,充分利用了车辆均配备了“车载千斤顶”;三是本装置价格低,如果和“猴爬杆千斤顶”比,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四是本装置适合车辆出厂前统一配备;五是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具体实施方式一主视图
图2.具体实施方式一左视图
图3.具体实施方式一使用示意图
图4.具体实施方式二主视图
图5.具体实施方式二左视图
图6.具体实施方式二使用示意图
图7.具体实施方式三主视图
图8.具体实施方式三左视图
图9.具体实施方式三使用示意图
图10.具体实施方式四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图10中,1、车轮抱紧装置,2、支撑架,2.1、横块,2.2、斜支撑杆,3车轮;
在图6、图9中,4、车轮辐翼; 5、车轮翼孔;
在图1至图3中,1.1、倒Y形架,1.2、第一弯钩;
在图4至图6中,1.3、方形架,1.4、第二弯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银芝,未经杨银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32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视觉定位换电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电动车制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