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野生蕉离体培养增殖方式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3914.3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1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刘炜婳;林争春;赖钟雄;温陈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生 蕉离体 培养 增殖 方式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生蕉离体培养增殖方式,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离体增殖领域。利用野生蕉离体培养过程中特有的块状组织为材料,分别通过增殖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进行培养,增殖速度快,且操作简便,不容易污染。总之,使用野生蕉组织培养过程中特有的块状组织,以及上述两种培养基,可有效的控制块状组织的生长状态,用于三明野生蕉小苗的增殖、分化以及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且培养基相对于传统的培养基更简便,只用一种生长调节剂即可。这种操作简便、成本降低、增殖率高、污染率低的方式及培养基将有广阔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野生蕉离体培养增殖方式,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离体增殖领域,主要应用于三明野生蕉离体增殖及种质资源离体保存以及转基因。
背景技术
野生蕉相对于栽培蕉具有大量的抗逆基因,研究发现三明野生蕉具有抗寒、抗病等重要的抗逆基因,是进行基础研究的宝贵种质资源,是香蕉生物工程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材料。传统意义上的香蕉离体繁殖技术,一般选用香蕉的吸芽为外植体,建立离体繁殖的无菌体系,然后使吸芽在增殖培养基上诱导其增殖,但此种方法增殖速度较慢。本发明使用三明野生蕉离体培养过程中特有的块状组织,使用筛选出的增殖培养基:MS+6-BA 4.0 mg/L,可使三明野生蕉块状组织大量增殖,增殖系数达到8.5。且没有出现分化情况。然后利用筛选的分化培养基:MS+NAA 2.0 mg/L,使块状组织分化出大量的芽点进而长出小苗,分化系数达到7.2。可大大提高三明野生蕉的增殖速度,降低成本。这两种培养基可分别有效的控制块状组织的增殖和分化,且相对于前人研究的培养基简单方便,只需一种生长调节剂即可。在离体培养块状组织过程中未出现污染现象。目前这两种增殖和分化培养基在野生蕉的离体培养上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生蕉离体培养增殖方式,野生蕉离体培养过程的增殖及分化的新材料块状组织,且提供了两种有效控制块状组织增殖及分化的培养基。能高效、快速、简便、低成本的进行三明野生蕉离体培养。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野生蕉离体培养增殖方式,将野生蕉的块状组织,在超净工作台上切成黄豆大小,分别通过增殖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进行培养,块状组织增殖培养基中的块状组织长至直径3 cm大小后转移至分化培养基中;培养期间培养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2000 lx,光照时间为12 h/d。
所述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4.0 mg/L。
所述的分化培养基为MS+NAA 2.0 mg/L。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运用三明野生蕉中的新型块状组织进行离体增殖,并分化成芽点及小苗。这种块状组织在三明野生蕉离体培养过程中能大量生成,这种块状组织在栽培蕉的离体培养中是没有的。因此,利用是三明野生蕉离体培养中独特的组织进行增殖和分化成小苗是非常有前景的,并有望做为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外植体。
2. 筛选出用于块状组织快速增殖的培养基:MS+6-BA 4.0 mg/L。利用这种培养基培养块状组织的过程中,块状组织增殖系数达到8.5,且没有分化、污染现象发生。
3. 筛选出使块状组织能分化出大量芽点及小苗的培养基:MS+NAA 2.0 mg/L。利用这种培养基培养块状组织的过程中,块状组织能分化出大量的芽点,分化系数达到7.2。这种培养基培养培养的小苗增殖速度远快于传统的培养基。
4. 这两种培养基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块状组织的生长状态,且效果明显。这两种培养基相对于传统的培养基更简便,只用一种生长调节剂即可。
5.两种培养基搭配使用,将会使三明野生蕉块状组织分化出小苗的速率大大增加。
6. 这种块状组织组织培养过程中容易操作,且增殖快,不容易污染,可用于保存种质资源。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39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