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4685.7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19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米悦;龚世民;黄晓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40/22 | 分类号: | H04W40/22;H04W72/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赵勍毅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能量 收集 协作 中继 传输 方法 系统 天线 发送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所述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包括: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本申请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而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对于一些能量受限的无线网络,无线设备的电池蓄电量已经成为无线技术发展的瓶颈。
以无线传感网络为例,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现在特殊环境中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三种功能,应用十分广泛,如生态监测与灾害预警、基础设施状态监测以及辅助农业生产和医疗护理等。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传感器节点大都通过线缆或电池取电,由于传感器节点众多并且可能长时间放置在野外或人体内,因此通过更换电池或重新给电池充电经济成本高且不方便。为此,能量收集技术应运而生。
能量收集技术是指无线设备可以从基站、电视塔以及无线热点等无线信号源中吸收并储存能量,从而保障设备在没有线缆或者电池供电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持续工作,解决无线设备的续航问题。此外,稀缺的频谱资源也成为无线设备互联互通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为此,现有技术中采用协作中继技术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
现有的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优化方案研究大部分采用简单的三个节点的系统模型,即一个发送端、一个中继节点以及一个接收端,但实际的网络模型远比此模型复杂,而且系统中所有的设备都是单天线的,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传输性能不稳定等。
因此,本技术领域还需提供一种新的协作中继传输优化方案,以解决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实用而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所述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包括:
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
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多天线发送端,设于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包括:
处理器,用于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
收发器,用于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46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