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振荡器相位正负耦合的OFDMA网络动态频谱分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08187.X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7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派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10 | 分类号: | H04W16/10;H04L27/26 |
代理公司: | 西安毅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61225 | 代理人: | 文蓉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振荡器 相位 正负 耦合 ofdma 网络 动态 频谱 分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无线通信网络中利用振荡器相位同步原理,对OFDMA网络进行动态频谱分配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及可靠高数据速率移动通信的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物理层技术层的不断革新。如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Multiple In Multiple out),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等。因此,为了提高频谱效率与系统容量,传统蜂窝组网方式的演进也一直伴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而不断革新。
在无线接入系统中,同一个基站要同时对多个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必须对基站内不同用户的和基站自身发出的信号加以区别,使用户能识别自己的信号,基站能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称为多址技术。常用的多址方式有三种: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
OFDMA多址接入系统将传输带宽划分成正交的互不重叠的一系列子载波集,将不同的子载波集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实现多址。OFDMA系统可动态地把可用带宽资源分配给需要的用户,容易实现系统资源的优化利用。在蜂窝网络中把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认为是正六边形,(实际上应该是圆形)。所以相邻的蜂窝存在一片共同的覆盖区域。如对于一个OFDMA蜂窝网络,两个用户间的干扰会存在小区间的干扰(处于相邻蜂窝的两个用户)。其干扰可计算为:定义k小区中的移动用户mk对l小区中的移动用户ml的干扰Ikl:
Ikl=pikGi(l,k)Pl
将所有的干扰关系组成集合:
由此得到干扰图的邻接矩阵:
其中当tr(ml)=tr(mk)时,mk与ml位于同一个蜂窝内。
在这片区域的移动站同时可以接收到两个基站的信号。不可以共用相同的频谱。为了提升信号强度及频谱使用效率,需要将网络频谱进行分开也即频谱分配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利用振荡器相位同步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振荡器相位正负耦合的OFDMA网络动态频谱分配方法,提高了并行处理能力,可快速有效地得到OFDMA网络的频谱分配方案。
本发明方案提出一种基于振荡器相位正负耦合的OFDMA网络动态频谱分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绘制网络拓扑图,利用OFDMA网络拓扑结构绘制网络拓扑图,其中,OFDMA网络拓扑结构中用户对应为网络拓扑图中的节点,网络拓扑图中每条边表示一条链接;
步骤二:绘制频谱干扰图,网络拓扑图的每一条边对应为频谱干扰图中的每一个节点,利用干扰条件将网络拓扑图链接的干扰关系转化为频谱干扰图的干扰关系,将网络拓扑图转化为频谱干扰图;
步骤三:对频谱干扰图取补图,并写出补图的邻接矩阵aij;
步骤四:求解相位值,第三步骤中补图中的每个节点与振荡器一一对应,振荡器的相位变化值对应节点的相位变化值,通过求解以下方程获得第i个振荡器在0~t时刻内的相位值:
其中,i为正整数,为振荡器i的相位随时间的变化率,wi为振荡器i的固有频率,K1为正耦合强度,K2为负耦合强度,Kmax为补图中所有节点度的最大值,aij为补图的邻接矩阵中的对应元素,θi为振荡器i的相位;
步骤五:判定相位同步,将振荡器在t时刻的相位值θ1t,θ2t…θNt两两进行比较,若相位θit与相位θjt满足关系式T<cos(θit-θjt),则判定振荡器i与振荡器j相位同步,否则,判定振荡器i与振荡器j相位不同步,其中,T(0<T<1)为阈值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派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陕西派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81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时序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 下一篇:显示装置与触摸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