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槽形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无级调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09692.6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5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波;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5G39/12 | 分类号: | B65G39/12;B65G39/02;B65G4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2 | 代理人: | 郭福利,魏思凡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槽形托辊组内 曲线 抬高 无级 调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槽型托辊调节领域,尤其是一种槽形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无级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是散料输送设备中的重要设备,曲线带输送机是输送机中的一种,在平面转弯方面曲线带输送机通过自然变向转弯按力学规律自然转弯达到平皮带曲线输送的目的,实现自然转弯的重要附加基本措施是托辊组内曲线抬高,构成内曲线抬高角γ。内曲线抬高的含义:输送带在转弯处的内侧边所形成的曲线叫内曲线,而另一侧边叫外曲线。由于内曲线抬高,中间托辊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内曲线抬高角。其目的是减小转弯半径,则易于实现平稳转弯。当然愈大可使转弯半径愈小,但过大会使输送物料向外侧滚动导致洒料。理论及实践证明抬高角γ≤5°为宜,一般取γ=3°~5°,γ极限可以达到7°。在实际工况运行上,输送带曲线段从转弯曲线的起点到终点,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是不同的,呈现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变化,在曲线中点抬角最大。目前槽型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的调节结构复杂,调节步骤繁琐,并且无法实现无级调节。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槽形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无级调整装置。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槽形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无级调整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槽形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无级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一组托辊架单元、PLC控制器和触摸屏,所述触摸屏、所述PLC控制器和至少一组所述托辊架间电连接;所述托辊架单元包括,托辊架本体、托辊、角度调节机构和第一底座;所述托辊转动设置在所述托辊架本体上;所述托辊架本体一端设有通孔,所述托辊架本体通过所述通孔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底座用于支撑所述托辊架本体并作为所述托辊架本体转动的支点,所述托辊架本体另一端设有滑槽,所述托辊架本体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支撑所述托辊架本体;所述触摸屏和所述PLC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运动,以调节所述托辊架本体的角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底座、电机、传动轴组、螺杆组、支撑柱、支撑板和顶板;所述电机、所述传动轴组和所述螺杆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机通过所述传动轴组与所述螺杆组连接,以控制所述螺杆组转动;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螺杆组上,所述螺杆组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螺杆组转动带动所述支撑板上下移动,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滑槽转动连接;所述顶板转动设置在所述螺杆组顶端;所述支撑柱顶端与所述顶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底端与所述第二底座上表面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轴组包括沟槽式联轴器、主动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一从动轴、第二从动轴、第一弹性联轴器和第二弹性联轴器;所述沟槽式联轴器用于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主动轴,所述主动轴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轴和所述第二从动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轴和所述第二从动轴的顶端分别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和所述第二弹性联轴器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杆组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形状、规格均相同,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的螺纹具有矩形截面,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分别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和所述第二弹性联轴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转动方向相同。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包括支撑板本体、螺母、圆柱滚子轴承和轴承套,所述支撑板本体、所述圆柱滚子轴承和所述轴承套依次连接;所述螺母与所述支撑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螺母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轴承套嵌入所述滑槽内。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托辊架单元进一步包括挡辊和挡辊支架,所述挡辊支架与所述托辊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挡辊和所述挡辊支架转动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的螺纹升角满足公式:且式中,φ为螺杆的螺纹升角,S为螺杆的导程,D为螺杆的螺纹中径,为当量摩擦角;的取值为8°-10°,S取值为3mm-5mm,D取值为12mm-16m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取值为8.2°,S取值为4mm,D取值为14mm。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96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物流输送机构及基于物流输送机构的输送方法
- 下一篇:AGV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