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甘薯胚性愈伤组织增殖速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14463.3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7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连军;杨新笋;苏文瑾;雷剑;柴沙沙;宋峥;焦春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04 | 分类号: | C12N5/04;A01H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甘薯 胚性愈伤 组织 增殖 速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甘薯胚性愈伤组织增殖速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能源作物。近些年,随着全球石油供给形势的日益严重,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重要。甘薯单位面积淀粉产量高,被认为是生产燃料乙醇的理想原料。甘薯作为新型的能源用植物,其市场潜力巨大,它将在我国能源安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甘薯在遗传上高度杂合,种内、种间杂交不亲和以及遗传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病虫害、病毒病危害严重,制约了甘薯品种的遗传改良。
近年来,利用生物工程(甘薯转基因、诱变育种等)改良甘薯的品质、抗病虫性等性状已引起广泛的重视。能否成功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甘薯改良,其关键是建立高效的甘薯再生系。刘庆昌(1996)在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发表文章对甘薯胚性悬浮培养的研究表明:悬浮培养24周后得到的细胞团,其植株再生率在栗子香、高自1号和高系14号均达到100%。悬浮28周后,栗子香和高自1号的植株再生率仍为100%,高系14号再生率为85.7%。悬浮37周后,栗子香、高自1号和高系14号的植株再生率分别降至45.8%、83.3%和79.2%。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出甘薯胚性愈伤的胚性保持时间随着悬浮时间的延长再生率降低。这就需要每年都剥取茎尖诱导制备胚性愈伤,而胚性愈伤的增殖速度与实际需求也可能不完全符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甘薯胚性细胞的悬浮培养方法。
本发明的甘薯胚性细胞的悬浮培养方法为如下(1)或(2):
(1)将甘薯胚性愈伤组织在MS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得到甘薯胚性细胞;
所述(1)中的悬浮培养条件为以小于100rpm的转速进行振荡培养;
(2)将甘薯胚性愈伤组织在MS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得到甘薯胚性细胞;
所述(2)中的悬浮培养条件为以100rpm的转速进行振荡培养。
上述方法中,所述小于100rpm的转速可以为95rpm、90rpm、85rpm、80rpm、75rpm、70rpm、65rpm或60rpm等小于100rpm的转速。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小于100rpm的转速为70rpm。
上述方法中,所述MS培养基是将2,4-D、蔗糖和MS基础培养基混匀得到的液体培养基;
所述2,4-D在所述MS培养基中的浓度为2.0mg/L;
所述蔗糖在所述MS培养基中的质量分数均为3.0%。
上述方法中,所述甘薯胚性愈伤组织是将甘薯茎尖组织进行诱导培养得到的。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茎尖组织长约0.5mm。所述甘薯胚性愈伤组织是将甘薯茎尖组织在MS固体培养基中诱导培养得到的。所述MS固体培养基是将琼脂与上述MS培养基混匀得到的培养基,所述琼脂在所述MS固体培养基中的质量分数为0.8%。
上述方法中,所述悬浮培养条件为27±1℃,每日13h、500lux光照。
上述方法中,所述振荡培养为水平振荡培养。
上述方法中,所述甘薯选自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或国外引进品种;所述甘薯的品种具体为鄂薯6号。
上述方法中,所述(1)中的悬浮培养方法,培养物约14天继代1次,6-10周可以使胚性愈伤组织生长至生长旺盛、增殖迅速、色泽亮黄、表面结构致密的胚性细胞悬浮状态;所述(2)中的悬浮培养方法,培养物约7天继代1次,4-8周可以使胚性愈伤组织生长至生长旺盛、增殖迅速、色泽亮黄、表面结构致密的胚性细胞悬浮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实验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转速条件,来控制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速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甘薯胚性细胞。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方法的新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方法在控制甘薯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速度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在控制甘薯胚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率中的应用。
上述方法或上述甘薯胚性细胞在甘薯植株再生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44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