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挤压机用多管直接收卷电气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15239.6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74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姜竹军;王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腾龙轻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23/08 | 分类号: | B21C23/08;B21C31/00;B21C47/02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高姗 |
地址: | 21314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挤压 机用多管直 接收 电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控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挤压机用多管直接收卷电气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用精密铝拉拔管的工艺要求是高挤压比状态下成型焊接,目前行业内常用的形式是采用2200T挤压机进行铝管挤压工艺,具体的其要求在挤压比为90的工艺要求限制下,在保证空料盘换盘时间不超过60秒时,同时保证挤压模具的温度不至于下降过多,进而保证正常挤压出料,焊缝焊接良好;而行业内则多采用一出一挤压出管,单盘行车换盘时间大约70秒;因此可见采用2200T挤压机铝管挤压一出一收料形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其收料管径过大,需要增加大吨位拉拔机进行拉拔后进入下一工序(如需使用拉拔力5T的盘拉机拉拔等)进行拉制。
发明内容
鉴于已有技术存在收料管径过大,需要增加大吨位拉拔机进行拉拔后进入下一工序进行拉制等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挤压机用多管直接收卷电气系统,该系统具有设计合理,机构紧凑,使用可靠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挤压机用多管直接收卷电气系统,所述挤压机具有多个分别与挤压机出料端相连通且能够相互独立挤压出料的挤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系统包括:
分别对各所述挤压管所出的型材进行冷却的冷却水箱;
作为中控中心的PLC控制单元;
作为现场操作信号输入端的操作柜;
以及与各所述挤压管一一配套使用、能够分别对经冷却后的各型材进行收卷控制的收卷电气控制单元,所述收卷电气控制单元包括:
与各所述挤压管一一配套使用、用以采集所述挤压管出料速度信号的测速子单元;
多个能够基于所采集的挤压管出料速度信号,分别对各型材进行同步速度动力牵引的伺服牵引子单元;
多个同步对各型材表面进行抹油保护操作的抹油子单元;
多个导向子单元;
以及多个与收卷机电连接,以控制收卷机对各型材进行收卷操作的收卷控制子单元。
进一步的,作为本发明的优选
所述伺服牵引子单元至少包括伺服牵引电机。
进一步的,作为本发明的优选
所述收卷控制子单元至少包括:
能够预弯所述型材的预弯成型装置;
以及多个与收卷机电连接,以按照PLC控制单元产生的控制信号调节控制收卷机收卷速度的收卷电机变频器。
进一步的,作为本发明的优选
所述收卷控制子单元还包括:
多个能够采集收卷速度信号并向PLC控制单元进行反馈的收卷跟踪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机构紧凑,使用可靠等特点,其收卷过程中牵引力适当,且能够保证型材即铝管不缩径、不折弯,多管同时收料且内外圈整齐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电气系统对应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电气系统对应的收卷电气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电气系统对应电路原理实例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电气系统对应的收卷电气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导向子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测速子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伺服牵引子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抹油子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剪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预弯成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型材,2、测速子单元,21、测速齿轮,3、导向子单元,31、滚轮,4、伺服牵引子单元,41、牵引轮,5、抹油子单元,51、海绵结构,52、刮油片,53、插槽结构。6、剪断装置,61、导套,62、剪断刀模,7、预弯成型装置,71预弯轮,8、收料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腾龙轻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腾龙轻合金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52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