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防水功能的汽车线束插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17784.9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0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孙丰超;王宜海;章剑兵;张艳楠;韩光杰;王春芝;史正玉;汪振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防水 功能 汽车 插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汽车线束插件,包括内芯、端子和弹片,所述内芯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安装孔,任意一个所述端子安装孔内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端子,所述内芯上设有外壳,所述内芯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弹片设于所述外壳的顶部;还包括密封机构安装壳,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壳与所述内芯同轴布置,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壳内安装有密封圈和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壳卡接固定,所述密封圈和所述后盖上均设有与所述端子安装孔一一相对设置的过线孔,其中所述密封圈上的所述过线孔内插接有密封针。本发明能够有效起到防水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插件,特别是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汽车线束插件。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插件是电流传递的过渡结构,插件结构设计、固定可靠性和防水性对线束安全至关重要。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线束插件存在以下问题: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用线束插件的剖视图,该插件包括插件本体100、端子安装孔200、端子300、密封堵400和线束500,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有的端子安装孔200不需要安装端子300的情况,当不安装端子300时,单靠密封堵400进行防水,但是由于密封堵400上具有供线束500穿过的孔,因此防水效果不佳,容易出现进水的问题。
此外,现有插件的弹片易从根部断裂,由于弹片在上、下方向的运动都不可控制,导致弹片的根部多次按压后,容易断裂,所以只能通过根部加强厚度被动予以改善。此外,线束插件的弹片还受温度影响较大,反复卡接后,也容易导致根部发生断裂。
端子更换麻烦,传统的线束插件都是通过内部卡接凸台实现对端子的固定,当反复插拔后,容易导致端子损坏,由于线束插件为封闭式结构,更换端子时需要使用挑针,操作非常不便,端子更换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汽车线束插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有效起到防水的作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汽车线束插件,包括内芯、端子和弹片,所述内芯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安装孔,任意一个所述端子安装孔内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端子,所述内芯上设有外壳,所述内芯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弹片设于所述外壳的顶部;还包括密封机构安装壳,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壳与所述内芯同轴布置,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壳内安装有密封圈和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壳卡接固定,所述密封圈和所述后盖上均设有与所述端子安装孔一一相对设置的过线孔,其中所述密封圈上的所述过线孔内插接有密封针;
所述内芯上的所述端子安装孔两两为一组,每组均沿纵向布置,且每组所述端子安装孔之间设有1个插板安装孔,所述插板安装孔内设有2个端子锁止部,2个所述端子锁止部相对设置,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止外壳、通孔、插板和箭头状端头,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锁止外壳上,且与所述端子安装孔一一相对设置,所述插板设于所述锁止外壳内,且与所述插板安装孔一一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插板的自由端均设置1个所述箭头状端头,所述箭头状端头插接在2个所述端子锁止部之间,用于驱动2个所述端子锁止部以实现对所述端子的锁止和解锁。
前述的具有防水功能的汽车线束插件中,优选地,所述内芯与所述密封圈相接处的端面上设有2个圆形盲孔,所述圆形盲孔为内宽外窄的台阶孔,所述密封圈的端面上设有2个与所述圆形盲孔相配合的圆台状凸起。
前述的具有防水功能的汽车线束插件中,优选地,所述密封圈的外壁上还设有弧形凸台。
前述的具有防水功能的汽车线束插件中,优选地,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壳的顶部设有矩形槽,两侧分别设有1个T形槽;所述后盖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矩形槽插接配合的矩形凸台,所述后盖的两侧设有与所述T形槽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接凸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77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